• menu icon
cens logo

疫情下全球債務大增 各國減碳難題是財源

2021/11/29 | By 經濟日報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國紛紛祭出二戰後最大規模的財政支出,以支撐經濟,全球政府、企業和家庭卻也因此積累了將近300兆美元的債務,提高了多國財政的脆弱度,也加劇當局要因應氣候變遷和人口老化等迫切的挑戰。

在富國和窮國都在評估緊絀的財務狀況之際,各國央行同時卻因為通膨升溫而朝收緊貨幣政策的方向前進,這對負債國來說,可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各國「疫情債」累累

國際金融協會(IIF)可持續性研究主管Emre Tiftik說:「對政府及實體行業而言,這代表借貸成本升高,償息負擔加重。」他指出,中期而言,問題在於尋覓達成實現氣候目標的財源,但多數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的進展仍遠落後於目標。

在本月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上,各國領袖已許下一些新的減碳承諾,卻未回答落實承諾的資金來源與具體行動等諸多問題。

IIF表示,全球債務規模已達296兆美元,可能即將觸及高峰,有望在年底前小幅下降。然而,要降低對碳基燃料的依賴、並減輕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傷害,預料仍有賴公、私部門的龐大投資,世界銀行估計,2030年前的所需投資金額約為90兆美元。

氣候計畫資金沒著落

各國都還沒制定一項減碳資金計畫分配的全球性計畫,而且各國政府的氣候投資支出,還須與其他支出相競爭,例如可能為因人口老化等趨勢而變得更迫切的社會福利、醫療衛生等。

富裕國家在新冠疫情期間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已成功支撐經濟,財政也在低利率的大環境下維持下去,但隨著全球貨幣政策循環轉向緊縮,利息成本將上揚,提高了新興市場爆發債務危機的風險,也弱化了政府達成氣候目標的能力。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學者已指出,「積累債務的利弊平衡正日漸偏向壞處」,包括可能使限制施政能量、排擠民間投資。

積累債務日益弊大於利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Amar Bhattacharya表示,低收入國家將受創最深,其中一些國家的債務已達到面臨難以延續的水準,其他國家則無法取得類似富裕國的有利融資條件,「償息成本變得非常高,且可能與氣候雄心及氣候脆弱度相互影響」,他也呼籲擴大幫助這些國家重整債務。

相較下,已開發國家能以本國貨幣與低利率條件為債務融資,意味著美國、歐洲等國家央行實際上擁有無限吸收債務和創造銀行準備金的能力。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在7月預測,美國償息成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未來十年將升至2.7%,僅略高於2020年的約1.6%,屆時整體債務總額占GDP比率則將達106%;在幾年前,這樣的債務占比水準會引發憂慮。

財政撙節退居次席

但債務問題在政治上仍很敏感,促使美國國會縮減總統拜登提出的氣候支出規模。美國債務成本還面臨其他變數,包括美國聯準會(Fed)政策驟的突然轉向及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和國會拒絕調高舉債上限。

歐洲也正在調整預算平衡的態度。歐盟正在商討如何鬆綁要求預算赤字占比低3%、負債占比低於60%的規定。對多數歐盟國家來說,這些規範已是不切實際,而且在歐盟想維持經濟成長、還要在未來十年每年支出6,500億歐元以對抗氣候變遷,若還得減少債務,野心實在太大。

在批評者質疑這些支出是否足以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之際,各國都必須搞清楚如何處理大部分的支出難題,無論這些國家是富國還是窮國、又或者可能面臨多重的債務壓力。

多國領袖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許下新的減碳承諾,但對於資金來源和具體行動等諸多問題,仍然沒有解答。圖/路透
多國領袖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許下新的減碳承諾,但對於資金來源和具體行動等諸多問題,仍然沒有解答。圖/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