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存貨都堆到倉庫外… 五大「慘」業面臨的挑戰與難題

2022/08/02 | By 經濟日報

中經院1日發布7月經季節調整後之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8,不僅中斷連續24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指數更重摔5.8,是該指數2012年7月創編以來單月最大跌幅,也敲響製造業終端需求疲弱、庫存去化不易,供給斷鏈衝擊仍在,甚至恐產生經濟衰退的警鐘。

中經院特別示警五大產業,包括製造業六大產業中的「電子暨光學」、「電力暨機械設備」、「基礎原物料」與「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以及受製造業牽連甚深的非製造業當中的「批發業」。

台灣永續供應協會理事長賴樹鑫形容,「廠商的存貨都堆到倉庫外了…」,中經院院長張傳章也透露,製造業廠商消化去庫存的壓力真的很大,製造業終端需求持續緊縮,廠商去庫存不易,金屬、塑化、原物料報價回跌,面對下半年不確定性,製造業者開始調整應收應付帳款、篩選客戶、提高現金部位,降低資金斷鏈風險。

張傳章特別提醒,沒有議價能力或是客戶較集中的廠商,最好確保手中有足夠現金,以因應未來不確定性。

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則表示,根據電訪廠商發現,由於過去兩年全世界的訂單都有進來,但今年在俄烏戰爭推升下,原物料價格攀升快、波動大,增加企業備料的困難,廠商甚至面臨延單、砍單的困境與壓力。這次電訪甚至有批發業者反映,先前一個月拉貨1,000個單位,現在則變成1、2個單位,預期誤差真的很多,且降價也解決不掉。

至於哪一類廠商的壓力最大?陳馨蕙指出,幫品牌做代工的廠商,若集中在單一品牌或特定產業,壓力真的會非常大,儘管貨運價格已稍稍回落,但是堅持清零政策的中國大陸物流仍不穩定、俄烏戰爭,還有美國的罷工問題,都會讓愈長鏈、愈下游的廠商,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面臨這次壓力山大的去庫存壓力,究竟能不能夠「度」過去?賴樹鑫表示,這次真的就看「口袋夠不夠深」。不過,賴樹鑫也說,關於庫存問題其實去年中經院便已示警,而現在廠商若要預防資金斷鏈,得趕緊去檢視客戶拉貨週期並審慎接單。

不過,賴樹鑫說,「手上有現金」仍是治標不治本,創新、數位化才能帶出新的需求,唯有能夠創造出新需求,在不好的環境中,還是可以有好的廠商,就像蘋果一直以來都重視產品的創新。

中經院強調,自2021年底即陸續提醒廠商調整庫存,留意資金斷鏈與存貨跌價損失。這次是創編以來首見各產業同步訂單緊縮與存貨高漲情況,且原物料價格雖回檔但營運成本仍持續攀升。

中經院提醒經理人以近期弱勢國家破產、上市櫃公司無可動用資金的現象為鑑,並注意不少電子、塑化與金屬上游大廠陸續已在調整應收應付帳款期間。需知金屬與塑化原物料期現貨報價回跌,將造成市場觀望,但反映在加工產品會因leadtime(交貨時間)長短與企業議價能力不同,價格反應速度與幅度將大不相同。再加上供應中斷因素仍在且貨運交期仍長。

此外,鑒於目前去庫存難度高,且上游大產陸續篩選客戶,中經院建議廠商積極調節應收應付帳款,尤其沒有議價能力且客戶集中單一品牌客戶者,需確保手上有足夠資金因應與緩衝下半年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