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S Publications | Taiwan Economic News | My CENS | Inquiry Cart

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策略與優勢

2011/11/15
地球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氣候暖化,以及石化能源的逐漸耗竭,節能減碳已成為國際上的熱門議題,電動車發展因此成為近年來汽車產業的焦點,全球主要車廠幾乎都投入這類車的研究開發,盼在未來數年能推出成熟產品,以創造可預期的龐大市場需求。

依據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的預測,全球電動車市場到2015年時,銷售量可能會達到300萬到500萬輛左右。台灣在電動車發展初期,似乎有不少優勢,但未來的情勢將與政府產業的發展政策、廠商間的整合、以及關鍵零組件廠的後續研發等息息相關。

車輛中心總經理黃隆洲(左)展示該中心和廠商共同研發的i-EV純電動車

整車產業通常扮演火車頭的腳色,可以帶動相關基礎及高科技業的發展,但多年來有關當局卻始終無法制定岀快速有效的產業政策。台灣直到10多年前才開始發展汽車共用引擎,開發出數款1200cc到2200cc的車用引擎。近年來,政府擬出許多科技研發專案,積極投入開發汽車產業,同時協助裕隆集團產製自有品牌汽車,並輔導有興趣的零組件廠自行做研發。台灣首輛百分百自行開發產製的品牌汽車─納智捷(LUXGEN),終於在2009年由裕隆推出問市。

數年前電動車開始成為業界焦點,台灣的政府與民間廠商也開始積極投入此車種的研發。全球市場熱切盼望這種無排放污染的新能源車,可以讓地球的環境不受石化燃料斲害,進而永續經營。

經濟部於2010年4月公佈了「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其電動車小組表示,此方案預計共投入新台幣138.77億元,分為啟動期、成長期與擴張期三個階段來執行。期盼在2016年能打造出,全球前10大自有品牌的智慧電動車旗艦廠,以年產量6萬台的生產力,創造出新台幣1,200億元的產值,並提供2.4萬人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會帶動約312億元的服務業產值。

智慧型電動

台灣發展智慧電動車產業之優勢。

經濟部分析,台灣具有領先全球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產業的優勢,無論是在資訊、通訊、半導體及光電產品等領域,均有極佳之發展經驗及傲人成果。因此,台灣可將優勢之ICT產業技術,應用於電動車的研發上,使其成為更安全、更節能、更舒適的「智慧型」電動車。

業界專家認為,台灣極適合發展智慧電動車輛產業,因島上人口密集,城市間距適當,交通基礎建設完整,且電力充足;這些都是發展智慧電動車的核心價值。

經濟部將智慧電動車的發展分為啟動期、成長期與擴張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啟動期,目標為推行示範運行(2010-2013年),計劃在此期間推動10個智慧電動車示範運行專案,讓3,000輛智慧電動車上路。不過,可能面對的問題包括:充電站基礎設施不足、電動車購車成本過高、相關法規及標準尚未完善等。

第二階段的成長期目標為開拓台灣及新興市場,期間從2014到2016年,希望在2016年時,台灣的智慧電動車產量能超過6萬輛(含外銷1.5萬輛),且自主研發的關鍵零組件,每年能外銷1.5萬套;並在2016年時,孕育出排名全球前10大之自有品牌智慧電動車旗艦廠。這期間須突破瓶頸,讓產業發展障礙逐年降低,將示範運行之成功案例全面推廣。等示範運行的基礎建設完備後,相關產業將全力投入。

第三階段的擴張期目標為推動台灣與大陸合作,兩岸互補行銷全球,期間從2017到2020年。希望在2020年時,台灣能成為全球前五大智慧電動車輸出地區,年度內銷20萬輛,外銷100萬輛。若進展順利,台灣的電動車產業將進入正向循環發展,帶動就業增加稅收。

發展現況

台灣不少關鍵零組件廠商已切入國際電動車供應鏈。

財團法人台灣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車輛中心)一向在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扮演關鍵性角色,該中心總經理黃隆洲對電動車產業極為熟悉,且長期參與相關專案的規劃與執行。他指出,隨著地球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氣候暖化及石化能源逐漸耗竭,節能減碳成為國際矚目議題,根據統計從油井到車輪所消耗之總能量(Well to Wheel),使用汽油的車輛每公里行駛的能量消耗是電動車的三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電動車的四倍,所以發展電動車能顯著的達成節能減碳之效益。

黃隆洲說,台灣強大的ICT產業可協助電動車的發展。目前在電動機車方面,已有光陽、中華、益通等廠牌的電動機車進入市場,而電動汽車方面,有納智捷、中華汽車、必翔及華德動能等廠商,已完成不同電動車的開發。台灣在電動車產業政策及科技研發專案支持下,大力推動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預計先期將有10案3,000輛電動車上路;同時匯集技術促成產業聚落,發展關鍵前瞻技術,並制定電動車標準法規、建立電動車研發平台與驗證能量,營造電動車輛發展的優勢環境。

臺灣選擇智慧型電動車為發展目標,主要是台灣有ICT產業優勢,且相關產業鏈完整又有彈性。台灣的ICT產業擁有國際級的研發與製造技術,可多方面的應用於車輛電子產品上,包括車輛安全、行車輔助、通訊多媒體及車用IC等,替車輛使用者營造出智慧、安全及舒適的駕車環境。其次是台灣的優勢地形,台灣南北總長約400公里,生活區域明顯,城市間距適當,人口生活聚集於七大都會區內,且電力網路完整,道路交通建置完善,對於發展電動車擁有絕佳之先天優勢。

另外,台灣的關鍵零組件廠商具國際技術水平,在國際發展電動車輛之初,即已供應零組件給國際大廠,並提供客製化之設計研發服務。台灣廠商如富田電機、公準精密、致茂電子及能元科技等,都獲得國際大廠的肯定,成為美國Tesla Motor、德國寶馬Mini-E等電動車製造商之零件供應者,供應其馬達、電池模組及動力控制模組等關鍵零組件,這證明了台灣電動車產業,已具有與國際實力。現今台灣除具有國際水準的關鍵零組件業者外,在電動車輛整車發展上,也已進入商業化量產階段。

至於電動機車方面,目前台灣從事電動機車開發與生產之廠商超過20家,產品類型包含輕型與小型電動機車,其中華汽車、光陽、益通等廠商的電動機車,已通過TES標準(Taiwan E-Scooter Standard) 的嚴苛性能驗證,取得政府車輛購買補助資格。在國際市場上,包括益通、必翔等電動機車廠商,已將產品行銷至歐洲等國家,替台灣電動機車打響知名度。

而電動汽車整車方面,台灣的裕隆集團已完成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M7智慧電動車的開發,這是以MPV車型為基礎的電動車,由台灣的廠商提供關鍵零組件;其中包括能元科技所提供的電池模組、富田電機供應的馬達技術、台達電子提供控制支援,以及宏達電提供的智慧資訊平台等。此外還由美國ACP公司提供技術整合服務,以350公里的長距離續航力,及結合智慧與人性的電子化設備,在國際車展上大放異彩。

另外,必翔電能與法國車廠Microcar合作,透過策略聯盟模式,共同開發電動車。必翔負責該車之動力系統研發,將以台灣生產,銷售歐美為主。華德動能則與大陸雷天新能源技術合作,目前已完成低底盤電動大客車之開發,正進行車輛驗證中。

為催生下一世代的技術,台灣在未來三年內,將執行幾個跨領域的科研計畫,目的在發展更前瞻的關鍵零組件技術、建構電動車法規標準與產品驗證能量、推動產業群聚(整合)與國際合作,藉以提高台灣電動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相關計畫如下:
1. 電動車輛系統模組與關鍵技術開發計畫--發展電動車專用a.彈性底盤b.高安全性電能模組c.動力系統控制模組d.附件系統等,此四項核心技術將以一平台車輛來整合,帶動創新前瞻的關鍵模組發展,期間並推動產業聚落與企業間研發聯盟。本計畫將藉由關鍵技術的建立,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五大產業聚落交流平台,匯集台灣業者與研究單位能量。目前已有120家廠商參與,七個研發專案在推動中,包括:動力系統、LEV研發、中型電動Bus、電動空調系統、充電技術推動、電動車車身構件研發、和馬達驅控模組。

2. 智慧電動車標準與測試驗證平台建構計畫--電動車驗證標準應涵蓋整車、電池、馬達及控制器、充電系統等四大類(至少32項)的標準,目前尚有24項國際性能標準,將參酌納入台灣標檢局之CNS標準或交通部之安全檢測基準中。此外,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調整與合作,也正密切進行中。

3. 下世代儲電元件與系統技術開發計畫--此計畫以開發安全性高、壽命長之30~40Ah大型動力鋰電池為主要目標,要結合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之STOBA (Self Terminated Oligomers with hyper-Branched Architecture)專利技術,以使電池使用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


智慧電動車產業政策

高安全鋰電池技術(STOBA)發展分析。

台灣為擴大綠色能源產品應用之發展,並建構符合台灣生活需求之綠能智慧環境及低碳高值產業,正積極推動智慧電動車五大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

在智慧電動車輛方面,預計於2010年起至2016年間,投入新台幣96億元經費,推動「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計畫,擬定(1)以環保節能減碳標準健全智慧電動車的發展環境(2)推動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3)提高消費者購車誘因(4)健全智慧電動車友善使用環境及(5)輔導產業發展。

台灣為推動鋰電池電動機車,於2009年至2012年間執行「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補助電動機車購買者,每人每輛新台幣8,000元~11,000元,這些電動機車必須通過TES(Taiwan E-Scooter Standard)嚴苛的整車、充電系統及鋰電池組等的相關性能及安全要求,以提升台灣電動機車的安全性及競爭力。

兩岸互補合作
黃隆洲指出,台灣電動車輛在政府產業政策、科技研發、先導運行等多方的協助下,再配合完整的交通與電力網路等優勢,將在全球居於有利的發展地位。不過他認為,台灣尚有不少方面還需努力,如:提升新一世代電動車輛關鍵模組技術、強化IP佈局及產業競爭力、推動重要產業聯盟、與建構完善測試能量與驗證平台、尋找可獲利之商業模式和基礎建設、協調符合國際電動車輛標準與法規、以及降低電動車成本和擴大市場規模等。

他強調,雖然台灣在電動車發展基礎上,不論產業能量或區域位置均有相當之優勢,然而對岸大陸在電動車輛發展上的大動作,更叫人刮目相看。政策方面,大陸訂定2050年新能源車輛占其全年新車的50%之宏觀願景,落實大規模的「十城千輛」電動車示範運行政策,並制定領先全球的電動車輛標準。

台灣近幾年積極與大陸發展良好合作關係,在電動車輛領域,巴士方面台灣有寶捷(華德動能)與大陸的雷天新能源和長春一汽合作,成運公司與北汽福田合作;電池部分,台灣有強德公司(Battery Pack)與浙江興海能源公司(Cell)合作,還有新普科技與大陸的普天合資成立新電動車電池公司等。

黃隆洲建議,兩岸將來以台灣技術優勢及產業鏈客製化能力,結合大陸電動車產業及市場優勢,可望創造驚人的成就,並成為全球電動車輛發展之焦點。他也提出幾項兩岸電動車產業可能的合作建議,包括技術研發合作、標準/法規交流合作、示範運行及營運模式合作、加強採用雙方之關鍵組件、以及加強雙方投資合作等。
(by Quincy Liang)
 
 
FAQ | Biz Partners | Site Map | Contact Us | Copyright
 ©1995-2006 Copyright China Economic News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