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工研院材化所推動低碳材料創新 循環利用副產物打造高強度綠建材

2025/09/22 | By 經濟日報

隨著全球邁向淨零碳排,如何兼顧資源循環與低碳建材的開發,已成為建築與材料產業的重要課題。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徐建華博士團隊,正積極推動將鋼鐵製程中的工業副產物,透過技術轉換再利用為高性能建築材料,期望在環境永續與產業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工研院材化所徐建華博士在論壇中展示「AI低碳無機聚合物混凝土」技術,提出低碳建材新解方。 吳國棟/攝影
工研院材化所徐建華博士在論壇中展示「AI低碳無機聚合物混凝土」技術,提出低碳建材新解方。 吳國棟/攝影

徐建華博士表示,台灣鋼鐵業每年產生相當數量的副產物,若能有效利用,將可降低土地資源壓力並兼顧環境永續。工研院研發的「AI低碳無機聚合物混凝土」技術,成功將這些副產物轉化為高強度建材,產品如消波塊、擋土牆及景觀階梯等,均已符合CNS規範,強度可達4000磅以上,展現與傳統水泥材料相當的性能。同時,這些綠建材具備耐酸鹼、耐久性佳等特點,特別適合應用於水利設施與高耐候環境工程。

不過,新型建材推廣仍存在挑戰。首先,現行法規對於建材應用有明確規範,新興產品尚需進一步取得驗證與認可。其次,規模經濟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成本相較傳統產品略高。此外,市場目前常見的應用方式仍以回填或低強度材料為主,如何提升市場接受度,仍有待持續努力。再者,部分副產物的組成較為複雜,需透過進一步技術驗證與法規調整,才能確保更廣泛的應用。

為解決上述瓶頸,工研院積極引入智慧化技術,以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穩定性。傳統製程往往依賴操作經驗,可能導致品質不一;智慧化系統則能自動監測並調整參數,確保穩定輸出,減少資源浪費並提升產品一致性。此舉不僅有助於提升副產物建材的競爭力,也為未來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工研院材化所表示,工業副產物再利用不僅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更是實現低碳建築的創新契機。未來團隊將持續推動產業鏈合作與法規調適,並結合智慧製造,讓台灣的低碳建材走向國際市場,展現綠色科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