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搖欲墜拚到全球12強 台泥從耗能大戶轉型為環保大廠
2017/02/14 | By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1月23日,台泥集團前董座辜成允倏然離世的消息傳來,各界感到哀痛,身為辜家第三代的他,生前不僅是整個集團的操盤舵手,帶領台灣資格最老的水泥廠在兩岸重現輝煌,成為雄踞大陸第七大,全球前12強的水泥企業。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他的堅持下,硬是把台泥從傳統耗能大戶,轉型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環保大廠。台泥這家70逾年老店的興衰起落,見證台灣經濟發展,為國內企業樹立轉型創新的典範。
台泥1946年創立,迄今滿70周歲,為國內首家水泥廠,也是第一家掛牌的企業,股碼代號1101,原為國營事業,1954年移轉民營,由辜家接手,主要生產水泥、紙張,當時以「品牌水泥」行銷全台,迄今在台泥的攪拌車上,還印著大大的「品」字標記。
台泥在辜家第二代辜振甫、辜濂松叔姪聯手打拚下,藉著台泥穩健獲利基礎,逐步擴大事業版圖,發展成橫跨石化、資訊、廣告、證券、觀光、營建的龐大集團,90年代成為台灣前十大財團之一,實力和氣勢皆達鼎盛。
不過,也由於過度擴張,導致集團由盛轉衰,終鬧出家變,走向叔姪分家一途,辜成允這時從兄長手上接下殘局,啟動破釜沈舟的大改革。
辜成允不顧老臣反對,2003年啟動大舉西進策略,進行高達265億元的廣東德英及廣西貴港建廠計畫,完成兩廣布局後,2008年台泥在對岸華南地區的總產能已超過大陸龍頭海螺水泥,台泥自此贏得華南王的稱號,即使隔年遇上大陸官方宏觀調控,發布水泥限建令,他不但沒縮手,反而逆勢加碼,陸續收購華東、四川、貴州等地水泥廠,促使台泥對岸年產能去年衝刺到6,530萬公噸,居對岸第七大,兩岸共計7,570萬公噸總產能,將台泥推向全球第12強。
台泥不僅在水泥本業風風火火,更難能可貴的是,向來走在趨勢前端的辜成允,也將台泥打造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環保企業,外界也許不知道,全台20%以上生活垃圾都是由台泥處理。
另外,台泥也是竹科最主要的廢棄物處理廠,包括台積電等晶圓面板廠難以處理的廢溶劑、廢水、汙泥等,都是送台泥的水泥廠處理。
「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一直是辜成允的堅定信仰,即使離世,但這樣的理念仍將引領台泥永續發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