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通膨壓力罩頂 主要央行決定「長痛不如短痛」

2022/02/14 | By 經濟日報

面對持續升高的通膨壓力,全球主要央行就算有點不情願,現在似乎已傾向先短暫而猛烈的緊縮貨幣政策,期盼能在行動奏效後迅速收手。

英國央行本月3日升息1碼,為去年12月來第二度升息,符合市場預期;英國通膨率可能會在今年春季升破7%,加重該央行處理通膨問題的壓力。

受矚目的是,即便英國央行已調降未來三年的通膨預測至1.6%,顯示該央行認為通膨將迅速降至低於2%目標的水準,卻還是有近半數決策官員支持升息兩碼,若是升息兩碼,將是該央行1995年來的最大升息幅度。

不過,雖然貨幣市場目前預期英國央行今年底前將升息1個百分點至1.5%,卻預估明年只會再升息1碼,反映市場已留意到英國央行總裁貝利的呼籲,貝利希望市場不要因為該央行可能升息多次,而失控地預期會繼續積極升息。

英國央行為率先升息的七大工業國(G7)央行,因此可能和其他央行不同。然而,市場也已在猜想,美國聯準會(Fed)是否也會考慮在3月大幅升息2碼,作為緊縮循環的開始,把升息行動集中在緊縮循環的前段,並且在政策利率迅速回到疫情前水準之際,在之後幾年以縮減資產負債表為主。

歐洲央行(ECB)的緊縮動作雖遠落後於英國央行和Fed,但也面臨類似的提前緊縮壓力,市場也同步做出反應。

Invesco多元資產基金經理人泰勒表示:「風險在於,多國央行都正被迫立刻回應(通膨壓力),而非先規劃出一條考量到未來成長和通膨發展的政策路線。」

他說,英國央行升息且暗示將進一步升息、同時又調降通膨預測的「操作」,暗示該央行必須快速停止升息,否則可能犯下衝擊經濟的「政策失誤」。

各國央行陷入困局

那麼,若這些央行依然認為通膨將會消退,為何還要冒險升息?許多投資人認為,央行只是在賭一把,而不是出於什麼科學計算,畢竟,提高利率對於抑制通膨的效果有限,因為升息無法擴大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沒辦法降低能源價格,無法變出更多微晶片,也沒辦法讓更多勞工重返職場。

當然,這些央行直接了當升息,可能會抑制需求,但基於多數決策官員仍認為通膨只是疫情後的暫時扭曲現象,還要刻意引發衰退,似乎也有些不合常理。

路透專欄作家多蘭(Mike Dolan)指出,這些央行最簡單的期望,就是希望能以「用力拍桌」的魄力,說服價格制定者和薪酬議價者相信,通膨率不會一直維持在高點,避免供應面扭曲所引發的物價漲勢繼續衝高。

央行升息的另一個額外好處,可能是是加快收回金融體系內的部分緊急支援資金,幫助降低信用爆炸的風險,同時緩慢地引導資產泡沫「消風」,以免導致市場動盪。

那麼,央行為何還要猶豫?原因是沒有前例可循。

在防疫封鎖後重啟經濟的景氣變動,並非正常的景氣循環,也不可能做出有信心的預測。看似緊俏的勞動市場,仍受到勞動參與率或移民劇烈波動的強力影響,能源價格的走向還更撲朔迷離,取決於從地緣政治到氣候政策等各種因素,況且還有巨大的年比基期效應。

多蘭認為,ECB的緊縮步調慢於美英央行,至少是能理解的,要到好幾個月後、甚至好幾年後,才能證明誰是正確的。

通膨壓力在即,全球主要央行目前似乎傾向先進行一波短暫、劇烈的政策緊縮。圖檔來源:聯合報系/ 路透
通膨壓力在即,全球主要央行目前似乎傾向先進行一波短暫、劇烈的政策緊縮。圖檔來源:聯合報系/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