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國關稅衝擊 手工具公會理事長籲這兩件事要先做
2025/04/30 | By 經濟日報面對美國對等關稅,台灣手工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賴亮孜說,產業現在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先撐住」,離90天談判還有一段時間。二是不能放棄人才跟研發,等關稅談判結果出來了,才能馬上迎接復甦的景氣。
賴亮孜受邀在台中市政府經發展舉辦的「中部產業突圍策略論壇」作以上表示,這項論壇吸引兩百多產業界人士與會。賴說,目前最擔心「不確定性」造成觀望,讓經濟活動萎縮掉,對產業傷害反而比較嚴重。
他說,政府880億的協助經費裡,有包括銀行的銀根不能縮減等;萬一訂單萎縮要讓員工放無薪假時,政府有薪資差額補助,他認為這是對產業在第一階段最實質的幫助,後續還有包括創新研發、教育訓練,政府也有資源可以輔助,但這都要等到政府的預算通過、細節出來了之後,才知道怎麼協助產業。
市長盧秀燕也說,她定義美國對等關稅是「全球的經濟海嘯」,全球都會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危機處理得不好很可能會滅頂、受到重創,人民的生活也會更苦。可能面臨的是失業潮、減薪,還有各種問題,人民在海嘯中載浮載沉,所以應該積極面對。
她說,這段時間她見了10位歐洲使節,目的是在了解怎麼樣分散市場。結果,這些使節跟她見面的時候一樣焦慮,也讓我們省思,如果要分散市場應該怎麼做,要不要檢討自己跟其他國家的關稅壁壘呢?
盧秀燕也認為,就像新冠肺炎一樣,剛開始大家覺得很害怕、恐懼,覺得是一個很大的災難,3年後疫情過去了,大家發現雖然受到影響,但也有所成長,包括人類的行為也跟著改變,甚至也催生了AI。
包括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逢甲大學董事長高承恕、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吳琬瑜等人今也從產官學角度探討突圍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