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ENS
推薦
立即註冊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表示,中國經濟不振,鋼鐵業面臨低價產能外溢,市場供過於求影響整體鋼價,因此需朝高值化精緻鋼廠前進,攜手下游研發,「客戶成功,中鋼才會更成功」。 翁朝棟今天出席2023台灣金未來系列論壇,他表示,中鋼10幾年前就跟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合作開發材料,協助生產電動車馬達用電磁鋼片,雖然後面其他國家還是會追上,但也說明協同研發的重要性,尤其是車用、航太等產業的材料需經認證,只要取得認證,客戶要轉移就很難。 ...
鋁價今年來「跌跌不休」,反映全球經濟放緩,不過貿易商、生產商和分析師認為鋁價可能「接近觸底」,原因是他們日益看好新興乾淨能源技術對鋁的需求提升。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鋁期貨基準價格自1月高峰迄今已下跌近20%,若和去年高峰相比則重挫超過40%,主因是歐美經濟疲軟,且中國大陸營建需求欠佳。 不過,許多生產商和貿易商對鋁價的中期看法日趨樂觀,預測電動車和太陽能板製造商對鋁的需求將成長。鋁期貨價格在本月出現...
台灣機械公會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今(25)日在台中、河南同步透過連線方式,召開第20屆「兩岸機械工業交流會」,共同探討全球最夯的新能源車生產技術。機械公會呼龥兩岸機械業者創造產品獨特性,形成優質供應鏈,共創雙贏。 新能源車已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重點,中國大陸並於6月間第四度宣布減免新能源車的購置稅,以提振民間消費需求,支持新能源車的產業發展。 為此,今年邁入第20年的兩岸機械工業交流會,以「兩岸新能源車產.業融合發展」為...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魏燦文昨(25)日表示,台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喪失了契機,只有在供應鏈的方面,機械業能夠參與。「今年聚焦在新能源車的產業融合發展。希望在大陸新能源汽車發展同時,台灣的製造業能夠搭上順風車,帶領台灣一些行業,配合新能源的產業能夠一起跟大陸合作,一起打拼。」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和中國機械工會,從2004年開始進行互訪交流,今年邁入第21年,在此前三年皆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改為線上會議。 不過今年台灣機械公會...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23)日指出,台灣機械業已從「精密機械」躍升為「智慧機械」,現在更是鍍金的「兆元產業」,經濟部也完成產業創新條例的修法,提供史上最高的研發及設備投資的抵減,並透過「穩經營、留人力、助升級、注資金」等推動主軸,針對中小企業提供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期盼大家團結一致,讓台灣逐步強化高階製造能力,成為全球製造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陳建仁今天出席「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及同期展會...
經濟部公布7月外銷訂單統計,機械業外銷訂單連17黑,排名末段班,廠商接單慘兮兮,連帶營運大幅衰退。 台灣機械公會昨(21)日為廠商請命,強烈建議政府將機械設備業納入電價調幅減半的行業別中,以減輕業者負擔。 經濟部公布,機械業7月份外銷訂單金額14.7億美元,月減9.2%、年減24.6%,為自去年3月以來連續17個月衰退;尤其,衰退幅度僅優於礦產品及化學品業,排名倒數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貨品類別的動向指數中,受查...
中國製造的機械等高附加價值產品愈來愈有競爭力,在歐洲占有率不斷提升,逐漸排擠德國產品,對這個傳統工業大國造成壓力。 位於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deutschen Wirtschaft)最新報告顯示,2000年歐盟進口的機械和汽車等高附加價值產品有2.5%來自中國,到了2022年已經提升到13%。 相較之下,來自德國的比例從17.7%降到15.5%,「中國占比成長時,德國經常跟著下滑」。 報...
受到基建、地產業等下游需求疲軟,加上出口階段性承壓,7月大陸挖機、裝載機銷量分別年減29.7%、19.2%。分析認為工業機械設備要回暖仰賴基建行業增長,預計銷量將在第3季有一定程度回升,減速可能放緩,要實現正增長仍需要一段時間。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7月挖機銷量,大陸國內年減44.7%,出口年減13.8%;7月裝載機部分,大陸國內年減25.8%, 出口年減9.74%。 挖掘機通常也被視為觀察基建...
台灣機械公會今(9)日公布台灣機械設備7月出口值26.4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1.7%;累計前七月出口值170.1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4%,以新台幣計價約5,209.00億元、年減14.4%,顯示全球景氣持續低迷。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指出,受全球經濟景氣持續不佳影響,機械設備採購保守,台灣機械出口自去年8月以來,已連續12個月呈現衰退,所幸衰退幅度有略為縮小。 魏燦文不諱言,今年美、中兩大市場需求趨於保...
台灣近年機械出口金額與目的地發生變化,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組長熊治民分析,機械近幾年出口金額變化主要受到國際經濟景氣循環,與貿易戰、疫情等突發重大事件影響;在出口目的地上,從近期掌握數據與資料來看,因供應鏈轉移與大陸中階機械產品競爭力快速增加,未來台灣機械對大陸出口金額占比持續下降機率極大。 熊治民指出,台灣機械出口2019年受美中貿易戰影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出口金額明顯下滑;2021年及2022年因資通訊、半導...
台灣機械出口在2019、2020年負增長後,2021年美中貿易戰促成廠商到大陸以外設第二生產基地效應發酵,出口出現報復性反彈正增長27%,2022年又現疲態,僅增長2.6%,2023年以來各月都是兩位數負增長態勢。展望台灣機械出口後市,專家分析須注意「關稅」的影響。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組長熊治民認為,台灣沒有與主要機械出口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導致國際市場銷售成本較競爭國家(如中、日、韓)高,特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
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國,全球製造業景氣持續同步降溫,路透指出,這顯示各國成長放緩、大陸景氣積弱不振,全球經濟蒙受沉重壓力。 標普全球(S&P Global)1日公布,7月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6月的43.4續降至42.7,與日前公布的初估值一致,是新冠疫情爆發初期至今最低水準;美國7月PMI終值則為49,雖優於前一個月的46.3,但已是連續第三個月低於榮枯分水嶺50。台灣7月製造業PMI由上月的44.8降至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