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中鋼:離岸風電 營運新主力

2020/11/19 | By 經濟日報

中鋼擴展離岸風電商機大步走,集團經營的29號風場,採購簽約已達八成、金額約400億元,預計2024年併網,建置容量300MW、每年發電量達11.5億度,可創造約63億元電費收入。離岸風電將成為中鋼下個50年全新又有效率的新事業體,子公司興達海基水下基礎長期展望看俏。

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說,集團董事長翁朝棟已經明白宣示,中鋼永續發展奠基二大主軸,一是高值化精緻鋼廠,另一個就是涵蓋離岸風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的綠能產業。

法人分析指出,中鋼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在彰化外海合作開發的29號風場,有31座風力發電機,總建置成本約500億元,「這是中鋼鋼鐵業以外最大投資」,電費收入逾63億元,扣除相關成本、利潤率約八成核算,每年將有近50億元利基,在可預期的未來內即可回本。

中鋼集團切入新能源產業主要是風場經營及組件製造兩大領域。王錫欽表示,離岸風電是相當複雜、高難度的新事業,要克服的問題相當多,中鋼目前有10餘位菁英組成的團隊,長期在台北與CIP專家研習風場開發、風險控管等。但落實到基本功夫,興達海基水下基礎進程,是當前重中之重。

由於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建設具有「產業鏈在地化」使命,中鋼一肩扛起,與中鋼構、中機、台船等二十餘家在地企業合作,等同催生台灣另一個具發展潛力的風電供應鏈,創造群聚效益。

王錫欽指出,水下基礎面臨許多挑戰,中鋼為解決問題,不斷提升零組件產製技術與品質,落實國產化生產及符合業主規範的雙重目標。參考已經有超過20年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的歐洲經驗,目前歐洲各國還無法達到單一國家零配件100%產製目標,反觀台灣一起步就需建構100%本土化供應鏈產製能量,挑戰性及困難度可見一斑。

王錫欽說,因應疫情以及實務上遭遇的困境,興達海基預期到2021年底水下基礎交貨數量減少,但可規劃移轉至業主後續開發的競價風場,這項產製初期不求數量多的改變,反而可以穩健步調做好製造技術及品管能力扎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