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透過環保設計與循環採購 產品延長生命周期...新思維

2025/10/01 | By 經濟日報

根據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UNITAR)與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共同發布的《2024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共產生約620億公斤電子廢棄物,其中僅有22.3%的廢棄物是以環境友善的正規管道進行回收,其餘的則以丟棄、掩埋、燃燒等非正規形式處理。這不僅對環境造成潛在風險,也造成資源極大的浪費。

由於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同時使用許多稀有的貴金屬如:鎢、鋰、鈷、鎳、銅等製造,這些材料皆屬於供應鏈中的關鍵物料,對於科技產業以及國防發展均有其戰略價值。若能妥善回收進行循環再利用,將有助於減少對原生資源的依賴,進而強化產業的資源韌性與永續價值。

有鑑於此,歐盟近年提出「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ESPR)」,其內容涵蓋產品的生態設計(Ecodesign)、產品數位護照(DPP)與綠色公共採購(GPP)等政策措施。ESPR以提倡循環經濟為核心,強調產品應在地進行回收處理與再利用,藉此減少電子及其他廢棄物,同時也透過循環經濟的方式留下這些戰略物資,降低對原產地資源的依賴性。

自從2024年ESPR正式生效後,除了對產品設計的永續要求外,亦結合綠色公共採購政策,逐步納入工程、產品及服務等,藉由公部門採購的力量,引導企業投入綠色設計。對企業而言,推動綠色採購不僅提升採購量,更可創造整體的經濟效益,成為產業轉型的誘因。

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我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參考歐盟作法,自2023年起積極推動產品綠色設計與循環經濟等各項政策,以循環採購作為達成綠色採購目的的工具,將採購規範納入產品循環標準與循環服務概念。2024年7月發布《循環採購指南-公部門採購產品服務化》,將產品服務化概念結合共同供應契約,透過以技術規格與最有利標的評選機制導入循環採購中,打破以往政府採購強調最低價格的限制,未來政府機關與大型企業應優先採購經認可之環保產品、循環產品,並將循環服務納入綠色採購績效,進而促進永續生產與消費。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近年投入產品綠色設計與循環經濟等研究,發現產品若在設計製造源頭,針對材質選用或是設計結構融入綠色設計概念,將有助於後續循環採購的推動。

以百事益國際為例,身為國內最大的獨立DIY板卡維修商,不只會修理電腦,同時也經營二手電腦的翻新、販售與租賃服務。

近年隨著「循環經濟」抬頭,百事益打造出「四階段循環經濟路徑PaaS」,包括:以租代買、整新再短租、捐贈偏鄉校園、廢棄物回收的完整循環。不僅可延長電子產品使用壽命,也幫助政府機關與中小企業節省採購設備與維修的成本。同時,百事益推動「甜檸檬認證」,以本身維修的專業為整新品認證,且提供保證書,消費者透過掃描QR Code即可得知整新品狀態與相關測試報告,讓二手品的品質也能透明化,消費也更有保障。

另一個案例為台灣漾拓國際,透過「光源出租」模式,讓客戶擁有「使用光」的權利,而無須購買燈具。從維護光源品質、後續燈具維護、維修、升級到回收等繁雜工作,都回歸業者進行整理、整新及循環利用。漾拓在設計階段也進行優化,包含增加發光效率(140Lm/W以上),達到最長的使用壽命(五年以上),同時易於拆解、升級與回收,不僅降低能源消耗及維護成本,並確保資源循環利用。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以綠色設計與循環採購為基礎的商業模式,不僅能確保產品在生命周期內能不斷循環使用,透過循環採購的機制,還能為企業創造新的市場機會,進而達到資源閉環(Closed-loop Economy)的效益。(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