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黑天鵝效應 全球供應鏈重組

2020/07/29 | By CENS

經濟日報系資料庫
經濟日報系資料庫
回顧2018年7月美中發動貿易戰以來,首當其衝者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生產據點、美國為主要銷售市場」以及「設廠於美國、但零組件採購高度倚賴中國大陸」之兩類製造業者為主,並間接牽連周邊衛星廠或上下游廠商。

從2018下半年至2019年,經歷半年至一年觀望期,台廠漸接受「短期內,美中關係無法回復」的事實,逐步擴大在大陸以外的工廠生產規模,採取「中國+N」布局,並積極尋覓大陸以外採購來源。

儘管這些行動所必須付出的成本或許不小於關稅本身。台廠在這個階段的「分散布局」,強調「降低對大陸生產據點與陸製零組件的依賴」。

至2019年,美中爭端進一步延伸至科技戰,美國政府要求「產品使用美國技術、軟體、零組件達25%以上」之廠商須先經美方同意,始能供貨給華為等陸企,2020年5月美方更要求國外晶圓代工廠,只要使用美國半導體設備,在未經美方許可前,不得代工製造華為(海思)設計晶片。至此,受衝擊者擴大至「使用美國技術、設備與零組件,且以大陸為主要銷售市場」之製造業。

為降低風險,台廠分散策略改尋求市場與技術來源之分散,一方面降低對大陸市場之依賴,亦開始評估增加使用美國以外技術、半導體設備供應來源之可能性。然而由於大陸龐大需求吸引與美國領先技術優勢,短期內台廠能做到的分散程度仍然有限。

然而,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後,高度分工的國際供應體系最易受到衝擊。因為在高度分工的國際供應體系中,鏈上的每一個特定環節,集中由少數具最高效率之成員負責,只要鏈上少數成員因黑天鵝事件干擾停產或限產,就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體系癱瘓。

因此品牌廠商向「去集中化」發展,增加每個供應鏈環節的參與者或執行地點。面對品牌客戶要求與風險管控考量,台廠除採取分散策略,也需更具彈性、可支應多地高效協作之管理模式維持既有效能,以避免遭其他新進參與者搶奪市場。

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引導措施也是促使廠商加速分散布局的重要驅動力量。例如台灣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與新南向政策,吸引台商的高階產能回台,並將中低階產能轉往東南亞;日本政府希望逐步分散稀有金屬採購來源,並擬透過補貼,引導日企將生產據點自大陸轉移回日本或其他國家。

此外,疫情蔓延時,因生醫產品的國際貿易量大減,也為各國政府帶來危機感,體認到必須進一步提升本土供應能力,以滿足國內應急情況與國安需求。

德國已發布措施,鼓勵德企在國內建置醫療用防護裝備與設備,有助確保德國醫療體系長期保持運轉。

以往國際供應體系的分工格局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然而在這些黑天鵝衝擊下,為風險管控與地緣政治因素考量,台灣廠商被動做出思考,並選擇是否降低對大陸的生產據點、陸製零組件、大陸市場等依賴;是否增加採用美國以外技術或半導體設備;是否在本土增加戰略產業供應能力等,顯見廠商急需在這些布局策略調整之後,仍可維持既有生產效率與創新能量之解方。

在此背景下,台廠應加速導入供應鏈數位解決方案,以維持、甚至提升在分散布局之營運效能。例如導入自動化、人工智慧(AI)技術,可降低生產活動對勞工數量的要求,進而有利於廠商將工廠轉移至工資較高(如台灣)或是較欠缺熟練工人的地點(如東南亞);導入大數據、AI技術則可有效串連分散各地的供應鏈成員,可協助廠商進行管理更為分散的生產據點與供應商,進行協同開發。

再者,藉由導入數位技術,改善生產效率,亦有助原先因不具備比較利益、故無法在國內生產戰略產品的國家,建構一定規模的本土供應能力。

台灣資通訊與工具機產業聚落完整,極具國際競爭力,建議可評估以硬體優勢為基礎,串聯國內新創企業或國外策略夥伴,以此波回台投資之新廠為示範場域,整合軟體、AI演算法、大數據分析等軟實力,對外輸出供應鏈數位解決方案,以加速數位轉型,為新世代產業創造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