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風電國產化 要讓產業「足以外銷」

2021/08/26 | By 經濟日報

台灣的離岸風電「期中考」,成績連差強人意都搆不上邊,先是從用最佳狀況來畫大餅,再到不斷用最低門檻來解釋「沒有問題」,是什麼讓離岸風電政策淪落至此?離岸風電業者直言,主因開發過程太急促,「離岸風電不是蛋塔店」,不需要一古腦兒開,「國產化」的目的也不是表面上的「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而是要讓產業有實力外銷。

業者表示,離岸風電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和國產化目標,在離岸風電第二階段潛力場址時,是有衝突的。政府應該思考,包括國產化到底占風機多少比率,能有多少離岸風場、向供應鏈下多少訂單,都不該是最主要目標,而是要讓供應鏈業者「足以外銷」,「否則二○三五年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也做完後,廠商就沒生意了嗎?」

同時,第三階段已經不會出現躉購費率,競價上限被壓到低於現行電價,業內人士認為,對開發商來說,投資要獲得成效,就只能把電賣給企業,「但這終究對產業不健康」。業內人士指出,台灣確實需要再生能源,但核心思想也要正確,用低電價與求快速有政績的方式要求開發商,對台灣並不是好事。

但是蔡政府離岸風電政策已經走到此,很難再回頭修正,若到了二○二五年,台灣離岸風電沒按照預期併聯,清大科法所教授高銘志表示,不可能用太陽光電去補綠能的缺,除了蔡政府能源配比跳票之外,如果堅持不重啟核電,在燃氣飽和的情況下,就只剩燃煤一途。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