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100美元的油價 亞洲也受不了

2022/03/22 | By 經濟日報

2月底俄羅斯大舉入侵烏克蘭後,布蘭特油價一度逼近每桶140美元,幸好之後快速回跌,未繼續往上衝,目前在100~110美元之間波動,顯示還不至於重演1973年的石油危機,油價未一路飆漲到200美元。

即便如此,目前的油價水準仍可能導致亞洲陷入停滯性通膨。

東南亞各國政府2022年的預算中,都假定今年的平均油價介於每桶65~75美元,遠低於目前的價位。馬來西亞與印尼是東南亞的能源淨出口國,因此比較容易對國內汽油價格提供補貼。但能源進口國卻做不到,政府可能必須削減其他的經濟發展支出。

各國顯然該保護家庭消費,因為目前的國內需求尚未恢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在高度依賴觀光業的泰國,消費尤其疲軟。如果政府把每桶約40美元的油價漲幅轉嫁給消費者負擔,通膨勢必急升。澳盛銀行預估,泰國通膨率將額外上升1.75個百分點,菲律賓與印度則將額外提高約1.25個百分點。

然而,全球能源價格漲勢雖然降溫,卻未必能減輕亞洲的通膨壓力,因為中國大陸又出狀況。大陸的防疫封鎖措施固然使油價回檔,但使全球供應鏈再受干擾。亞洲各國高度依賴大陸製造的零組件,因此只要大陸實施較長期的封禁措施,亞洲其他國家的工業生產就可能減少。

因此,對亞洲而言,即使是100美元的油價,也足以使亞承受嚴重的通膨威脅。

值得擔憂的又何只是油價而已,俄烏戰爭也帶動糧食價格飆漲,包括小麥、玉米、肥料及食用油等。戰事拖延愈久,供給就愈緊俏。而且能源與農產品價格同時大漲,也將使亞洲多國的經常帳收支惡化。

印度顯然特別脆弱。如果目前的勢頭持續,本年度(4月起)經常帳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將超過3%,將使央行須賣出鉅額外匯,維持盧比匯率穩定。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可能超過6%,從而進一步打擊原已疲軟的財政收支、經濟成長及就業。

同時,油價上漲將削弱其他國家對亞洲產品的需求,衝擊亞洲經濟成長。再者,通膨升高,加上美國聯準會(Fed)已開始升息,並即將縮減資產負債表,迫使亞洲各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經濟更將雪上加霜。

1970年代西方國家陷入停滯性通膨脹時,亞洲經濟正在崛起,南韓與泰國靠擴張出口克服困境,印尼受益於原料價格上漲,其他一些國家也出現投資熱潮。但這次由於疫情重創經濟,亞洲很難再像上次石油危機一樣表現突出。即使油價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仍將為亞洲經濟帶來凍寒效應。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作者Andy Mukherjee是彭博資訊專欄作者/編譯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