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鴻海毛利率曾是蘋果的三倍!高燦鳴:EV是鴻海重返未來的關鍵

2022/06/06 | By 經濟日報

想像鴻海享受到的利潤,是比蘋果公司(Apple)更豐厚三倍的利潤。這或許很難想像,因為蘋果這家iPhone開發業者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年賺接近1,000億美元,而生產這些iPhone的鴻海只賺到其中的5%。

然而,彭博資訊科技專欄作家高燦鳴指出,在以往,鴻海的利潤曾經比蘋果還高。那是在1996年,鴻海毛利率達31%,蘋果毛利率僅9.8%。那是蘋果利潤的歷史低點,創辦人賈伯斯還沒回到蘋果之時。當時也是鴻海毛利率創新高之時。此後,兩者毛利率表現互換,蘋果去年毛利率42%,鴻海則是6%。

如今,鴻海有個逆轉毛利率下滑的計畫,而且是要重操創辦人郭台銘在約50年前創辦鴻海時投入的核心業務,也就是早於iPod與iPhone,由電腦、早期電玩主機、甚至點陣式印表機蓬勃發展所帶動的業務。

看好今日的電動車 正如昔日的PC產業將起飛

如果郭台銘的接班人劉揚偉是正確的,那麼今日的電動車(EV)就可能類似1990年代的個人電腦(PC),可望催動鴻海迎接20年來未見的獲利水準。

在1990年代中,消費者、學校和企業忙著購買桌上型電腦,PC市場起飛。當時,Compaq電腦公司和戴爾電腦公司飛速成長,而網路則在萌發階段。郭台銘發現早期階段的利基,發展並大量生產無數個能夠連接一台電腦所有環節的小型元件。雖然這些小元件價格低,但客戶大量採購,鴻海因此獲得大量利潤。

直到賈伯斯與當時的副手、現任蘋果執行長庫克找上門,要鴻海幫忙大規模製造新產品iPod,鴻海才開始大規模組裝電子產品。很快地,鴻海在深圳的工廠被暱稱iPod之城,後來變成iPhone組裝的全球重鎮。

儘管聘僱多達百萬勞工來組裝iPhone的所有零件,鴻海的電子產品組裝業務並非如此有利可圖,而是利潤微薄。相較下,從製造零件或採購零件、並且向客戶收取高於成本的溢價,能賺到的錢更多。組裝成品更像被視為是為客戶提供額外服務,這讓鴻海更能控制整個過程和組裝入產品的零件。

現在,這也是對電動車領域的切入點。

電動車就像裝有輪子的大型電腦 目標振興毛利率回升至10%

劉揚偉上周在鴻海股東大會上,花了很多時間談論公司的電動車計畫。在過去三年,鴻海在美國、墨西哥、台灣、中國大陸、印尼和泰國開設工廠或簽訂製造協議,客戶包括美國新創電動車公司Lordstown Motors、Fisker,以及歐洲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劉揚偉幾乎沒有提到智慧手機,更別提占其半營收的蘋果公司。

劉揚偉的雄心壯志是大膽的。他預期鴻海三年內出貨50萬至75萬輛電動車,在全球市占達5%,從電動車領域賺進新台幣1兆元(340億美元)年營收(相當2021年總營收的15%)。此外,劉揚偉的目標是毛利率成長三分之二至10%,這是2005年來沒有見過的數字,那一年是iPhone推出的兩年前。

但是,要從像是底特律那樣的組裝線大量生產汽車並非目標。鴻海認為電動車就像PC,是一台裝有輪子的大型電腦,需要嵌入大量元件。鴻海希望變成供應這些零組件的公司,並且享受伴隨而來的豐厚利潤。

鴻海已成立合作夥伴聯盟,即MIH電動汽車開放平台,用以讓產業規格一致化,並且為想要推出汽車的客戶提供參考設計。這非常類似PC產業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發展方式,當時有過多不相容的零組件和連接器。這代表,就像在PC領域一樣,鴻海不必透過生產

每一台出貨到世界上的電動車賺錢,而是也能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決定把組裝留在自家工廠的情況下,把特斯拉也納入鴻海的零件客戶清單。

鴻海布局車用半導體生產

鴻海也押注車用晶片,車用晶片近兩年來一直供應短缺。到2023年底前,鴻海將利用最適合車用零件的較成熟製程技術,營運至少三座半導體工廠。但是,這也有失敗的可能性。雖然劉揚偉是訓練有素的電子工程師,但鴻海的晶片實力尚未經驗證,尤其是與台積電、聯電這樣的半導體大廠相比。不過,若鴻海在半導體生產方面取得成功,公司將更具力量、迎接更多獲利,因為每部電動車平均需要的晶片數量,比起一般家庭所有電子產品所需的晶片數量還要多。

如果這樣大膽的計畫實現,鴻海可能成為電動車產業中的「重要大咖」,正如曾在PC產業一樣、也是當前在智慧手機領域享有的地位。

鴻海已有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圖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左)與董事長劉揚偉去年10月出席鴻海科技日。圖/鴻海提供
鴻海已有MIH電動車開放平台,圖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左)與董事長劉揚偉去年10月出席鴻海科技日。圖/鴻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