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紡織展將登場!產業亮點揭曉 中國低價競爭、美關稅壓力成隱憂
2025/10/02 | By 經濟日報全球紡織年度盛事—第29屆台北紡織展(TITAS 2025)將於10月14日至16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登場,今年規模再創新高,匯聚388家參展業者、904個攤位,全面展現產業的創新能量與永續實力。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1日率先揭示三大亮點,包括「永續環保」、「機能應用」與「智慧製造」,並同步針對紡織業最新國際經貿環境進行剖析,成為產業焦點。
黃偉基指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持續牽動台灣紡織出口動能,對台灣課徵稅率最終確定為20%。回顧今年走勢,稅率曾一度拉高至32%,隨後又暫降至10%,政策反覆使業界措手不及。上半年雖因品牌商提前拉貨出現「淡季不淡」,但7月緩衝期結束後訂單急凍,直到8月才逐步恢復至80%至85%的產能利用率。目前9月後業者已開始在洽談明年春季訂單,進行報價與備貨,但品牌商普遍要求出口國分攤新增關稅,僅少數業者願意自行吸收。
黃偉基直言,台灣紡織業已有近七八十年發展歷史,過去25年美國始終是最大出口市場。然而在關稅政策劇變後,廠商不僅面臨訂單波動,也遭遇價格談判的新挑戰。除了美國市場不確定性,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更是無所不在。由於美國對中國大陸紡織品課徵逾五成高額關稅,大量中國大陸產品轉向中亞、拉丁美洲、非洲與歐洲市場,迫使台灣在全球各角落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壓力。黃偉基提醒,中國大陸紡織品並非全屬低價貨,部分品質不錯的產品同樣構成威脅,台灣必須以差異化應對。
面對市場變局,紡拓會提出兩大方向。第一是鞏固美國市場既有份額,美國仍是台灣最大單一出口市場,但在對等關稅持續以及通膨壓力下,未來市場胃納量勢必縮小,台灣業者應避免市占率進一步流失;第二則是積極拓展非美市場,包括歐盟、日本、英國與韓國。歐盟目前已是全球最大成衣進口單一區域市場,台灣業者近期已開始強化這些市場的布局,藉以分散風險。
尤其台灣紡織業近年在東南亞投資布局成為關鍵。越南與歐盟FTA已生效多年,印尼則正與歐盟洽簽協議,兩地出口歐洲均享零關稅,但台灣在當地設廠仍須面對中國大陸低價原料的競爭。黃偉基強調,台灣業者必須重新審視供應鏈策略,結合區域優勢與高附加價值產品,才能在新競局中突圍。
在挑戰與轉型並行的時刻,台北紡織展正好成為產業展示解方的重要舞台。本屆台北紡織展以永續環保、機能應用與智慧製造為核心,揭示全回收、生質原料與智慧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呈現紡織產業在淨零與數位轉型下的新面貌。在永續環保方面,紡織業積極投入再生纖維、海洋回收材料與生質基材的開發,並導入數位產品護照與低碳工藝,從原料端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面落實綠色轉型。
在機能應用方面,紡織品的發展持續深化,從運動休閒到極端氣候防護,透過智慧溫控、抗菌涼感、防護結構及創新織紋等多元技術,兼顧紡織品的舒適、美感與高性能。在智慧製造方面,數位化與AI技術正重塑紡織產業價值鏈,從智能驗布、虛擬打樣、3D布料資料庫到IoT串接的智慧工廠,展現紡織業在生產效率、品質控管與客製化服務的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