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上揚 去年達51.4%
2025/11/06 | By 經濟日報近年因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影響,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經濟部統計,2024年我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51.4%,較前一年大增2.3個百分點,為2010年以來、近15年新高。今年前七月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更進一步推升至54.3%,創近18年同期新高,預計今年國內生產比還會再創紀錄。
此外,我外銷訂單東協生產比亦創高、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比則創低。經濟部統計指出,2024年我外銷訂單中國大陸及香港生產比33.1%,較2023年下降4.7個百分點,為2010年、有調查以來的新低;東協生產比占9.2%,較上年上升2.2個百分點,則為有調查以來新高。反映出因應美中貿易衝突,台商持續擴大在東協生產比重,其中以越南生產占3.4%最大,泰國生產占1.3%次之。

美國對等關稅於8月上路,再度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我對等關稅暫行稅率為20%,中國大陸為55%,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分析,國內生產成本不高,國內生產比會持續攀升。至於中國大陸未來對等關稅有機會往下降至35%(截至10月30日川習會前),他認為,中國大陸生產成本還是低於東協,台商將不會再往東協國家移動,甚至可能回流中國大陸。
經濟部首度將美國生產比單獨列出來,2024年我外銷訂單美國生產比為0.5%,若再加上墨西哥、加拿大在內,總計美洲生產比為2.0%。在川普2.0時代,我國很多科技廠已宣布加大對美國投資,吳大任認為,在美國設廠尚需要一至二年時間,但長期來看,美國生產比是會逐步上升。
我外銷訂單包括「國內生產」及「海外生產」,海外生產比下降,代表國內生產占比提升。經濟部統計處最新「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發現,我國2024年外銷訂單中,國內生產比率占51.4%,簡言之,100元接單中,有逾51元是在國內生產,僅48.6元是在海外生產。
若觀察個別產業,2024年資訊通信業海外生產比降至81%,電子產品海外生產比降至38%,雙雙創下18年來最低。前者由2018年的94%高點大幅回落,後者由2017年45.5%高點回落,這是我整體接單海外生產比下降的主因。
經濟部表示,資訊通信、電子產品國內生產比回升,主因受惠於AI需求擴增強勁,IC設計、伺服器、以及半導體先進製程皆在台擴產,拉高整體接單國內生產比率。
過去以來,東協也是美中貿易戰的受惠者。不僅我外銷訂單東協生產比創新高,經濟部最新發布「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2024年受調查廠商中,接單後自行生產的2220家外銷廠商,其中有134家進行跨國擴充或新設產線,前者有96家,後者有46家。經濟部指出,東協是台商擴增產線之首選,上述96家跨國擴充產線,有六成九選擇在東協國家,其中越南占四成二,泰國占一成八;選擇在台灣擴增產線占二成三。
吳大任認為,從美國目前公布對東南亞國家對等關稅25%~19%,然而美對中國課稅率將影響台商是否繼續往東協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