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搶靈巧手商機 不缺席
2025/11/17 | By 經濟日報AI和機器人技術突飛猛進,「靈巧手」這項充滿未來感的科技正走入現實,這是機器人手臂的末端核心,模擬人類手部的靈活動作,能抓取物品、組裝零件,甚至與人互動。對台灣精密製造重鎮來說,靈巧手的崛起是技術挑戰,更是產業升級的機會,透過學習國際標竿廠商的經驗,台灣可望整合既有供應鏈,打造高價值的智慧機器人模組,開拓全球市場,讓台灣在智慧機器人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靈巧手就像機器人的「智慧手掌」,能模仿人類手指多關節運動,執行精細任務,相較傳統夾爪,靈巧手有更多「自由度」,動作更靈活。過去20年,高精度馬達、力覺與觸覺感測器,以及AI演算法的進步,讓靈巧手從實驗室走向工廠與家庭,近年人形機器人興起,如特斯拉Optimus,更帶動市場需求,應用範圍涵蓋AI自動化、協作產線、醫療輔具與航太,目前靈巧手的技術成熟度介於六至九級,正從原型轉向量產。靈巧手不只是人形機器人配件,而是「智慧末端系統」核心,能減少工廠更換夾具時間,提升效率。台灣廠商在馬達、減速器與感測器的優勢,靈巧手可望成為高值出口產品。

國際靈巧手發展可分四類,依「自由度與感知整合」與「技術成熟度與可維運性」形成四象限:仿生精密型代表高技術密度但商用成本高;感知智慧型(如PaXini、Contactile)以多模態感測與AI控制為特色;欠驅動柔順型,則用簡單機制實現抓取;工業實用型(如SCHUNK、TESOLLO)已逐步邁向量產,成為市場導入主力。儘管四個象限各具特性,但整體趨勢明確指向未來技術指向「精密」、「感知」、「實用」的融合,顯示市場正朝模組化、高度整合且可量產方向發展。
仿生精密型靈巧手追求模擬人類手的極致靈活性,代表廠商包括Shadow Robot、DLR等。Shadow的Dexterous Hand有24個自由度,整合無刷馬達與感測器,重4.3公斤,屬於最具指標性的先進靈巧手產品;DLR的DLR/HIT Hand II有15個自由度,重1.5公斤,強調高扭矩與觸覺回饋,但成本高,耐用性待驗證。仿生精密型產品技術領先,主要用於學術與太空任務,成熟度六至八級。
欠驅動柔順型靈巧手以最少馬達達成自然抓取,靠機械連桿或彈簧自適應,代表廠商有qbrobotics、Wonik Robotics和ReFIND。qbrobotics的SoftHand用一顆馬達驅動19個關節,重0.8公斤,耐用性高,適合分揀與教育;Wonik的Allegro Hand有16個自由度,價格低,廣受學術歡迎。這類產品成熟度七至八級,具商業化基礎。台灣可利用材料工程與3D列印優勢,快速切入市場。
感知智慧型靈巧手專注觸覺與視覺融合,讓機器手「懂」物體質地,代表有Contactile與帕西尼(PaXini)。Contactile的HNW5用光學觸覺陣列測量壓力與摩擦,避免壓壞物品,適合研究;PaXini的DexH13有16個自由度,整合1,140個觸覺單元與掌心相機,結合AI估計物體姿態。此類產品成本高,資料處理負載大,但代表未來方向。
工業實用型靈巧手強調穩定與易用,已接近量產,代表廠商有Barrett Technology、SCHUNK與TESOLLO。Barrett的BH8有八個自由度,重1公斤,抓力強,成熟度九級。
靈巧手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將從高仿生到可靠應用,再到人形標準,未來突破在熱管理、視覺與觸覺融合、AI控制與成本輕量化。台灣應從優勢出發,包含開發微型減速器、感測器等零組件,或是利用ROS2與NVIDIA平台,建立國際合作的示範應用場域,以及發揮精密機械整合實力,開發模組化靈巧手。若能整合機械、電子與AI,台灣可望在全球「智慧之手」競逐中脫穎而出,創造創新標竿。(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