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ENS
推薦
立即註冊
碳有價時代到來,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坦言,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成本一大衝擊,也是未來低碳市場入門票的考驗,惟有減碳才能獲得價格的優勢,低碳創新才能確保價值。 黃正忠表示,碳費不是完美的終點,而是一個好做的起點。起徵點價格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制度上路,且不會有回頭路,減碳要付的費用只會愈來愈高。 企業該怎麼辦?黃正忠指出,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企業應先降低碳費增加成本,包含能源管理,關掉不必要的燈,或是...
亞洲製造業景氣在去年最後一個月持續擴張,但幅度放緩,且信心轉弱、出口訂單持續下滑,不過台灣製造業連續九個月擴張,並攀抵近半年最高。歐美製造業仍深陷谷底,凸顯川普2.0帶來的貿易風險急升,加上中國大陸脆弱的復甦,為2025年蒙上陰影。 至於美國製造業PMI指數終值確認為49.4,較11月的49.7下滑。 標普全球2日公布,台灣去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2.7,較前月的51.5攀升,連九個月擴張並攀抵近半...
華人農曆年將至,家具汰舊換新的熱潮啟動,詩肯與特力皆表示,近期市場需求逐步升溫,預期12月營收與2025年1月營收皆將來到高檔。同屬居家通路的振宇五金亦受惠歲末修繕需求,業績看升。 詩肯指出,隨著農曆年前家具汰舊換新需求啟動,這波消費潮預計可延續至1月中旬,對業績貢獻顯著。年底雖然有高基期因素在,但看好台灣消費力,全年營收較去年成長應無問題,而轉投資新加坡NOVA在調整期過後,明年也可望漸入佳境。 特力也表示,儘管...
貨櫃三雄長榮、陽明及萬海將迎史上第二旺的元月行情,全球四大航線目前運價較去年首季高出最少三成以上。隨美東碼頭罷工壓力爆表,全球貨量開始向美西大遷移,元月運價將再漲一波,且漲幅還在持續擴大中。 目前的運價基期都高於去年同期水準,隨著2025年元月的運價已再度喊漲,加上不少航商已開始調整航線往美西,若美東再度罷工,預計缺櫃、塞港的情況不僅會重演,且可能擴大。 法人推估,長榮、陽明及萬海2025年首季營運可期,有望維持2...
環境部推動環評改革,今年展開「總體檢」。據了解,環評作業準則中擬納入氣候變遷、社會影響、原住民三大新興議題;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除建議應提升相關氣候調適計畫,也正討論擴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涵蓋範疇、以及在環評時納入更完整的碳盤查。 為讓環評兼顧實務運作及回應各界期待,環境部委託環境法律人協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總體檢專案計畫」,第一步先以問卷方式蒐集各界意見,作為未來環評修法參考。 據了解,環評總體檢將分為三大階段,首先...
國發會昨(27)日發布11月景氣燈號,續亮代表景氣「趨熱」的黃紅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較10月增加2分,回升至34分。 景氣燈號好於預期,國發會分析,主要是受惠AI應用需求仍殷,加上年底外銷旺季,以及傳統產業市況略有改善,海關出口值、製造業銷售量指數都明顯變好。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邱秋瑩指出,雖然「同時指標」連續19個月上升,顯示國內景氣維持成長態勢;不過,「領先指標」連續四個月下滑,須密切關注後續變化。 景氣穩中...
全球管理顧問公司Korn Ferry預估,2030年全球面臨超過8,500萬的人力短缺,相當目前德國的總人口數。美國因送貨司機的人力短缺,物流公司UPS向每位送貨司機提出高達17萬美元年薪。而日本高齡人口占總人口24%、南韓生育率為全球最低。我國勞動部統計,2023年製造業缺工人數達8萬人以上,加上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未來缺工情勢只會更嚴峻,特別是傳統產業。 勞動人口不足情形嚴重,啟發製造業思考建構更具韌性的生產體系,關鍵之...
2024年台灣電動車市場持續快速成長,截至2024年11月,全台電動小客車數量已接近9萬輛,預計2025年農曆年前有望來到10萬輛。隨著電動車增長,充電需求也同步攀升,不過充電業者調高售價是否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意願仍待觀察。 不過對於電動車車主而言,快充的電費相對於油車其實還是較低,再加上電動車保養成本低於燃油車,即使電價上漲,擁有電動車的成本仍然較低。對於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而言,真正要考量的是平常充電的便利性、未來燃料稅開...
環境部長彭啟明接受本報專訪,強調希望碳費愈早上路愈好,對於費率,「希望一開始不要給企業太大壓力。」未來費率會「斜率向上」,意即2030年前將分階段調高費率。 彭啟明表示,他最想傳達給企業的訊息是:「不要碳焦慮!」減碳是一個轉型的機會,世界各國皆然,氣候變遷只有走一條新的路才能達到淨零,用舊的方法永遠達不到淨零,「只有彎道超車才能達到淨零。」 彭啟明表示,碳定價有很多方式,碳費只是其中一環,外界關心何時上路,「縱使(費率...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製造業和服務業正處於數位化與自動化的深刻變革中。根據Global Information預測,AI機器人市場預計將以每年複合增長率29.9%快速擴展,從目前的155億美元增長到443億美元,顯示出企業對於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及改善服務品質的強烈需求。從製造業到醫療產業,AI機器人正逐漸成為推動智慧化轉型的核心動力。 在製造業中,企業應對少量多樣生產、高精度加工需求等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
中華經濟研究院昨(23)日發布「2024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製造業廠商最關注的三大議題,首為「美國川普總統貿易政策」,其次為美國經濟走勢,以及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關注比率分別有68%、62.3%與51%。 調查發現,有近六成製造業表示,已評估、規劃或導入AI相關技術,近三成已參與或準備參與AI供應鏈。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表示,預估明年將會是一個機會和轉機同時並存的一年,多數廠商也覺得明年可能會比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