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美中貿易戰25%關稅生效!台商如何接招?

2019/06/10 | By naipo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根據《2019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貿易衝突」成為台灣CEO們認為的第一大威脅,44%的台灣CEO認為全球經濟勢力變化是影響台商企業營運最重大因素。因應貿易衝突,40%台灣CEO進行調整供應鏈,39%的台灣CEO轉移市場重心,可見美中貿易戰在去年已對台商產生重大影響。從中美雙方談判的過程來看,除了已經生效的2,000億美元加徵25%關稅清單,後續還有3,25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在談判,達成協議之路似乎越來越狹窄,這將造成台商企業的重大危機……

美中貿易戰談判在日前破局,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對於中國出口至美國2,0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課徵25%(原本為10%)的懲罰性關稅。雖然輸入美國的海運貨物仍有一段10%的寬限期,不過寬限期剛在6月1日凌晨0時01分到期,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將正式對大陸進口產品收取25%的關稅。中國國務院則在6月2日發表多達8,300字的《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指控美國在中美經貿磋商中出爾反爾、不講誠信。

這波調高關稅的產品主要包括電子、機械、車輛、自行車、石化、鋼鐵、工具機、手工具、塑膠、螺絲螺帽等,總計多達5,700多項商品,幾乎影響所有產業,其中對台商影響最大的是電子設備產品及機器工業設備與汽機車零組件。根據CBP公告,受影響產品的生效時間為自美東時間2019年5月10日上午12:01或之後輸入美國的商品,因為事發突然,讓原先認為還有轉圜機會的台商措手不及。

(圖片來源:pxhere)
(圖片來源:pxhere)
降低關稅四步驟

雖然美中還在華府持續談判中,KPMG安侯建業稅務部協理廖月波建議,台商可考慮四個步驟降低關稅:

先彙整企業交易的資料及數據,辨識潛在受影響的產品及生產線,確認是否列在增加關稅的名單中;

進而評估對企業整體的影響,是否所有產品或是僅有小部分產品受影響;

若確定產品已經落入貿易戰影響範圍,應辨識及評估各項潛在的規劃因應方案,擬定短期、中期及長期業務策略,例如短期產品訂價策略、中期銷售策略,與長期供應鍊與產地是否需改變,以減輕貿易衝突造成的影響;

調整同時也必須考量公司整體業務如何因應及如何落實執行的方案,包括公司內部與供應商等協調溝通,以確保方案能夠順利執行。

美中貿易戰關稅規劃四步驟 (圖片來源:KPMG)
美中貿易戰關稅規劃四步驟 (圖片來源:KPMG)

針對關稅部分,第一步因應對策,應該要重新檢視適用的稅則稅號,看看是否使用了正確的稅則稅號,若之前有誤用情形,則要檢討是否有機會可以修改;進一步還可以考慮修正報關價格,利用美國現有自由貿易區、首次銷售原則、復出口退稅等機制,降低產品進入美國報關價格的價格。

依市場需求重新佈局、走向高技術附加價值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稅務服務會計師曾博昇指出,台商已成為美中貿易戰的重大受災戶,主要原因是有眾多台資企業利用大陸生產,銷售給美國客戶。但這個「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外銷美國」的商業模式,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嚴重威脅。曾博昇觀察,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台資企業深刻體會分散風險的重要性,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變革,積極進行供應鏈調整與市場重心轉移,包括增加台灣及東南亞的製造佈局,或是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加強開發歐洲、大陸或東南亞等市場。此外,許多台商接到終端品牌廠要求,將產能移往東南亞地區,在美國的品牌業者也開始積極分散風險,尋找其他生產基地以便穩住訂單。

同時,台商更加注重面對高度客製化、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讓企業更加貼近市場、快速做出回應。台資企業開始注重縮短其產銷流程,設廠眼光也從低成本,轉向終端市場,把物流成本、關稅、供應鏈、原物料等因素加總起來思考,了解低人工成本的地區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產基地。

曾博昇指出,外在大環境變數不斷,企業若繼續複製低成本的生產模式、以低價作為自身的競爭力,在未來的時代將容易被淘汰;再加上全球稅制改變,企業想藉由轉移生產基地降低成本,未來只會更加困難。台商應加速從單純的代工(OEM)走向高技術附加價值的設計代工(ODM),甚至應該早於品牌廠的腳步看到市場變化趨勢,致力提升自身技術含量及競爭力。

新聞來源:

北美智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