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川普的推文 逼出台商遷徙潮

2019/05/27 | By CENS

美國總統川普這個月5日在推特發文計畫調高對中國產品的關稅,立即震撼全球股市。這樣的場景,成為這一兩年的常態,美中貿易衝突變成持久戰,直接衝擊在大陸布局多年的台商企業,也成為加速催化台商回台投資或進行全球布局。

名列回台百億投資之列的台達電,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即認知到「貿易戰」將是未來必然趨勢。為了加速全球布局策略,台達電大舉回台投資,從2018年起至今已公告將投資約新台幣132億元,陸續在台北內湖、桃園中壢、中科及南科等地購買土地及廠房,或者租地蓋廠房,未來3年投資額將超過新台幣132億元,大幅降低大陸生產比重。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表示,內湖主要是擴大總部大樓及研發中心,中壢規劃新進駐的產業為電源零組件及汽車相關產品,台中以機械手臂為主;台南則以旗下被動元件廠乾坤及馬達相關產品為主,持續投資台灣的目標不變,集團今年整體資本支出仍維持在100多億元左右。

台達電透露,台灣土地廠房的布局規劃已初步完成,接下來就是廠房陸續完工後的機器設備及軟體設施等投資,未來3至5年間預估將僱用數千位員工。

事實上,隨著整體事業部不斷成長,台達電今年度人才需求(不含未來新增的新廠)即高達1800人,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波徵才。由於台灣仍以研發為主,徵才多以研發人員相關工程師為主。

在全球布局規劃上,海英俊進一步表示,除了加碼投資台灣外,也已透過公開收購泰達電的方式獲得泰國及印度的生產基地,目前泰國新廠區已興建中,預計1年內就可完工投產,未來可因應美國市場需求。

海英俊指出,大陸地區仍是會維持每年擴充的步調,中國市場是全球重要經濟體,整體經濟成長仍處於上行的階段,未來產能將逐步轉為滿足內需市場,整體全球布局上將隨著其他地區比重拉高,間接降低大陸市場配置比重。

全球第2大電子代工廠和碩聯合科技也是此波台商回流的亮點之一,為調整產能、加強垂直整合分散風險,和碩加速在關渡興建研發中心,也在新店購入廠房生產物聯網感測器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加上在原有桃園龜山兩處生產基地新增產線與自動化設備,快速提高台灣製造比重,更將台灣做為設計、製造、服務三合一大本營,相關投資達149億元,可增加逾1000人就業機會。

不同產業,面對美中貿易戰有迥異的因應策略。

筆電代工廠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日前公開表示,雖然因應美國對中國銷美產品加徵25%關稅,伺服器適合返台生產,大量生產的筆記型電腦是否遷離中國,仍須審慎評估。

他強調,若筆電代工廠自中國大陸遷出,必須整個產業供應鏈都一起行動,供應鏈對產量大的產品很重要,雖然東南亞也是考慮的筆電生產基地,但現實上不可能要求每樣零組件供應商都轉到東南亞生產。

林百里認為,代工毛利已經殺到很低,筆電代工更是如此,盼美國能多為廠商考慮。一語道出台灣代工廠在美中貿易戰中面臨的困境與無奈。

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直言,設筆電工廠要有產業聚落搭配才行,中國的華東、重慶形成筆電產業聚落,若是筆電工廠自中國遷出,上游零組件廠一個在菲律賓、一個在印尼,在沒有產業聚落配合的情況下,光加計運費,或是繳給當地政府的費用,實際成本就比現在中國生產更高。

林百里說,筆電也會走到人工智慧(AI)的路,要有新的應用才能吸引消費者購買,AI產業搭配雲端設備有很好的發展,相關產業伺服器在台灣生產很有競爭力,因為產業供應鏈就在台灣。

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去年底已搶先在桃園著手建置新廠,除因應美中貿易戰之外,在台灣擴充產線本就屬於多角化經營策略,為公司的長遠經營做打算。

從產業來看,此波台商回流投資最大宗的產業為網通業,一家不願具名的網通大廠透露,幾年前即陸續返台擴充產線,美中貿易戰是加速返台擴廠的主因。因為銷美關稅太高了,「50美元產品課10%關稅或許沒感覺,但1000美元課10%或25%,大家都會感覺很痛」。

業者指出,在產能規劃上,中國生產中低階、銷往東歐等新興市場及非美國市場的產品,共20條產線;返台擴廠則以生產雲端交換器、電信設備、企業用交換器等高階及銷美產品為主,包括新竹3條、竹南5條,共計8條生產線。

同樣因應美中貿易戰,為避免遭美國對中國調高關稅波及,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也指出,已將部分高階自行車產能移回台灣,並在現有的台中廠區重新規劃空間,擴充新的生產線,招募員工採兩班制生產高階自行車。

美利達表示,從營收來看,台灣廠2010年營收約新台幣126億元,至2018年已達228億元,成長81%,占集團整體營收258億元的88%,其實原本就是根留台灣。

美利達進一步指出,中國廠只生產中低階車種,平均單價人民幣1200元,遠低於台灣廠出廠平均單價978.7美元,主因是技術不外流,將高階車種留在台灣生產。

美利達表示,中國廠營收占集團整體營收小於10%,原本由中國廠銷往美國的比例及不高,去年前3季占集團整體營收僅2%,因近年來陸續將產能移回台灣,至2018年底已降至0,銷美車種完全在台灣生產,中國廠只提供中國內銷及銷往日本、韓國等需求。

美中貿易戰延續超過一年仍未撥雲見日,連帶也影響到各產業的擴產規劃,對工具機產業的下單呈現保守觀望。傳動元件大廠上銀董事長卓永財表示,美中貿易戰已經到最後關頭,震撼教育已經發生,包括工具機等各行各業,都有對應之道。他認為,兩邊貿易戰不只貿易問題,也涵蓋長期競爭力及政治考量。

卓永財預估,不管最後中國大陸和美國談判會進行到哪種階段,景氣不會更差,經濟應該在第2季就會落底。不過從機械產業來看,工具機產業可能要到第3季落底。

他並透露,5月開始有些工具機廠開始無薪休假,低階工具機廠商影響幅度較大。部分廠商透過美中貿易戰,進行轉型升級。

卓永財表示,工具機產業並非第一個受害,主要受害的是3C產品組裝生產,模具業跟著受打擊、開模減少,連帶間接影響應用模具的工具機產業,相關產業移到東南亞最快也要1年,越南可望明顯受惠。

在中國大陸蘇州布局、掌握轉型升級商機的上銀,近期也與經濟部接洽台商回台投資計畫,卓永財預估5月底經濟部就會進行審查。

台灣機械公會副秘書長許文通則說,相較其他國家,台灣內需市場小,外銷腳步更快,機械業者也提供彈性、客製化需求,藉此增加台灣競爭優勢,機械業受惠於台商回台投資,已經接到多筆台商訂單。

美中貿易衝突變成持久戰,直接衝擊在大陸布局多年的台商企業。 法新社
美中貿易衝突變成持久戰,直接衝擊在大陸布局多年的台商企業。 法新社
新聞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