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研討會採訪整理】臺灣機械產業在後疫時代的發展挑戰與成長策略

2020/11/05 | By Tingyu Chao

由工研院主辦、今年已邁入第11年的「眺望~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產業趨勢研討會,本屆研討會自10月26日起開始為期一週環繞「後疫轉型,數位突圍」為主軸,與各界專業人士共同探討數位新時代產業須面對的一系列挑戰。

受COVID-19疫情影響,工研院預估2020年臺灣機械設備製造業產值較2019年減少10.5%。為因應後疫新常態,工研院建議機械業需要掌握新商機及加速產業數位轉型。

2020年,受到美中貿易戰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雙重夾擊影響,全球諸多製造業在供需兩端均受到嚴重衝擊,並顯著影響全球及臺灣機械設備產值。工研院預估2020年臺灣機械設備製造業產值較2019年減少10.5%;特別是工具機產值,幅度超過3成。

延伸閱讀:受黑天鵝和灰犀牛影響,工具機產業現況與未來布局:工研院

工研院雖然預估2021年產值為9,098億元,但影響產業表現的變數仍多,例如受第二波疫情席捲各國、疫苗是否能在2021前半段推出,以及11月美國大選結果,影響往後對中國政策。

COVID-19肺炎疫情在2020年初從中國大陸逐漸蔓延到全球。各國為控制疫前擴散,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外出、交通、出入境管制措施,除了導致眾多產業營運受到影響,也因為生活、消費方式改變,使許多終端消費市場大幅萎縮。包括汽車、航空、智慧型手機、紡織服飾等產品市場,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這也導致工具機與紡織機等產業機械需求顯著減少。另一方面,疫情促使遠距估工作與消費模式興起,加上5G服務開始邁入商轉期,帶動全球半導體產品需求增加;使半導體生產設備反而較2019年成長。

延伸閱讀:臺灣半導體設備產業契機在後疫環境之契機

肺炎疫情也使美中摩擦升溫,從貿易戰延伸為科技戰。其影響包括許多跨國企業加速進行非中國大陸生產基地布局,以因應未來將逐漸形成的G2市場。擴及全球的肺炎疫情,也暴露出跨國企業產能過度集中在海外與單一國家的隱憂。此次疫情中,工研院指出過去成本導向衍生的即時供應鏈運作模式,突顯在面對大範圍外部事件衝擊時的脆弱性,引發各產業企業轉為在地化供應鏈的思維。

工研院提出的建議包括三大方向:

第一,企業需快速掌握因應疫情及區域生產帶來的零接觸(無人化及遠距)及分散式生產需求商機。例如基於聯網、雲端平台、擴增實境AR技術的生產設備遠距監控、健康診斷、遠距作業指引,以及應用在製造及服務領域的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方案。

第二,面臨此次疫情突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企業應著重發展並提供協助製造業強化供應鏈韌性的機械設備與產生系統。特別是3D列印設備、在多國面對運貨短缺或延遲問題,導致醫療設備零件的短缺,透過3D列印列印件補齊;具備高度應變彈性的模組化生產設備,以及透過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位客戶快速建置生產系統的客製化製造服務能力。

第三、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加速企業數位轉型,透過數位化工具與平台,提升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等價值活動環節流程數位化程度,進而提高總體作業及營運效能、降低總體運作成本,以及開發滿足客戶需求與創造價值的新商業模式。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檔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章整理於工研院主辦的「眺望~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