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企業8家沒碰過車!台灣如何靠800家隱形冠軍吃下全球電動車訂單?
2021/03/18 | By 經濟日報《本文章為天下雜誌授權經濟日報轉載》
並不是特斯拉才叫電動車,就算沒有自有品牌,MIT也絕對不輸德國、日本!從硬體到軟體,《天下》獨家追蹤台灣10家代表廠商,其中甚至有8家原本尚未涉足汽車領域。這牽動全球未來車市的10項技術,讓台灣800家隱形冠軍熱血總動員。改變全球的移動革命正要啟動,台灣的造車大夢能成真嗎?
台灣隱形冠軍代表、位在台中大肚山的上銀集團,今年接到歐洲50萬輛電動車大單。
上銀總裁卓永財紅光滿面,看不出來已經70幾歲,他握著連結滾珠螺桿的方向盤,興奮地解釋如何運作。
今年一過完年,上銀就很忙碌,除了歐洲車廠一次下了50萬輛電動車訂單,還將逐年增加到2024年的200萬輛。
一家歐洲車廠的訂單數就是台灣汽車市場總量的5倍;還有不畏疫情隔離之苦的韓國汽車零組件業者,也找上銀合作,一起供應美系電動車的轉向系統。這些大訂單來得又快又急,必須加快腳步擴廠。
台灣800家隱形冠軍成了全球白牌電動車廠的首選。提到電動車、自駕車,誰會想到上銀的滾珠螺桿?更不會想到巡弋飛彈的光達技術、通訊衛星使用的高頻、高壓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還有特殊化工材料等。
意想不到的電動車商機,讓台灣隱形冠軍總動員,在北中南各地展開新投資。
他們不是傳統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卻默默研發多年,讓世界各國車廠找上台灣,燃起了台灣白牌造車王國的夢想。雖然沒有自我品牌,整車上上下下從軟體到硬體都能製造供應。
《天下》團隊從北到南,選擇10項電動車新技術的領導廠商,實地採訪,見證這股沛然成軍的大勢。
台灣技術不輸給德國、日本。電動車的發展不只讓燃油引擎不見了,轉向系統也從機械式改成數位控制,要能省電,還要毫釐不差。
上銀董事長卓文恒說,「當汽車從傳統內燃機引擎轉成電動之後,轉向系統的傳統油壓機械變成了數位操控,才能更精準也能省電,所以滾珠螺桿做成了R-Type轉向系統。」
1.精準轉向系統-上銀:誤差值18微米,比頭髮還細
德國轉向系統的標準誤差是在23微米之內、日本只做到50微米,台灣上銀卻做到了18微米,精密度比頭髮還要細,這套技術是上銀在德國司徒加特實驗室開發出來的,默默耕耘超過20年了。
要從世界最先進的地方切入,卓永財舉例,想打入晶圓代工供應鏈,得先打進矽谷,走矽谷才是通往台積電的最快捷徑。
同樣的,能接到歐洲車廠的訂單,關鍵在於上銀持續在德國汽車重鎮司徒加特投資。
空有技術還不夠,還要量產與驗證。
早在2015年,台灣宗教聖地佛光山便開始了電動車先導計劃,用電動車接駁信徒,當時就是使用上銀的轉向系統,至今已運轉6年,所以上銀能打進車用市場絕對不是從天而降的意外。
但卓永財喜歡再往前看。電動車充電是大問題,能不能在車頭裝小型風力發電,邊開邊充電,踩煞車時也能回收動能來發電,就連停在路邊也能用車頂的太陽能板發電。
這些都不是純想像,上銀已經研發出來並申請專利了。卓永財認為,汽車的革命才剛剛開始。
台灣能成為白牌造車王國嗎?位於台南永康的飛宏科技,是上市老牌電源供應器製造商,蹲了10年馬步,正努力讓充電跟加油一樣快。
【電力】飛宏科技、廣運、長興材料、優必闊
2.極速充電站-飛宏科技:跟加油一樣快,充10分鐘能跑600公里
飛宏去年獲得德國汽車大廠奧迪(Audi)青睞,在台灣新設立6座極速充電站。
奧迪為何選擇飛宏?「我們是亞洲第一個做到360千瓦充電樁的,」飛宏科技電動車能源事業群處長楊維絜分析,充10分鐘就能跑600公里,可從台灣頭開到台灣尾,充電效率正在逼進加油。
不只奧迪,捷豹(Jaguar)及另一德系超跑品牌首次在台灣推電動車,充電設備也都是飛宏製造。
這不是一蹴可幾,飛宏董事長林中民砸了逾26億的銀彈,練兵10年,才有成果。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光是從小電源到大電源,整整磨了4年。還得一步步驗證,2018年打入美國、台灣電動公車市場,至今已經拿下台灣電動公車充電樁五成市佔率。
「這個市場會逐年翻倍,因為充電會愈來愈快,」楊維絜希望有一天充滿電會像加滿油一樣快,屆時這個讓全球電動車普及化的解方,就來自台灣。
3.加快充電新材料-廣運:國防通訊衛星也在用的碳化矽
該解方裡面還有一個祕密武器:碳化矽(SiC),自動設備隱形冠軍廣運集團執行長謝明凱,秀出一個四吋的碳化矽材料,這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
謝明凱說,「碳化矽是一種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可以滿足電子技術對高溫、高功率、高壓、高頻、微型輕量化抗輻射等惡劣條件的要求,用在電動車、5G、6G以及航空。」
簡單形容,電動車想要30分鐘甚至10分鐘充飽電,就必須瞬間通過大量電流,而現行材料都無法負載,須使用碳化矽或氮化鎵。
以往這個材料是國防與衛星通訊使用,官方中科院雖具備在實驗室生產的技術,卻無量產能力。
上市的廣運集團是自動化設備廠龍頭,它投資太陽能廠太極能源,積累了各種晶片材料的製造能力。
2018年開始,當時台灣太陽能廠因多年虧損而互相整併,但廣運選擇放棄整併,另謀出路,花了3年投入碳化矽研發,具備了量產的能力,剛好中科院要釋出技術,雙方一拍即合。
去年,廣運集團在桃園投資了10台碳化矽生產設備,預計還要再投資3到5億元,並且已經送給電動車供應鏈客戶做認證。
除了廣運,台灣興起了碳化矽的投資潮,最少已有10家業者宣布投入,鹿死誰手仍是未知數,但謝明凱有信心,台灣絕對最具備成本競爭力與供應鏈優勢。
台灣白牌造車王國的夢想,還要滿足消費者對車子跑更遠、更久的期待,這背後則需要在鋰電池添加特殊化工材料。
在全球擁有4000名員工、台灣2000人中有600人是研發人員的長興材料,是世界最大的印刷電路板乾膜光阻廠商,年營收約400億台幣。
4.延長電池壽命-長興材料:續航力翻倍也不會出問題
2017年,長興成立了ESM(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儲能材料)專案小組,投入鋰電池儲能材料研發。
但長興不去競爭現有成熟的鋰電池材料,而是思考下一世代的技術需求。
長興材料總經理毛惠寬說,「長興做了50年的高分子材料,因此選定從自己擅長的樹脂、黏膠等材料延伸,而不是什麼都做。」
長興開發出的鋰電池添加劑,可以讓電動車續航力從300公里變成4、600公里時都不會出問題。
長興材料開發部部長戴明德解釋,「長興開發出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可以除去水分、解決電池膨脹的問題,因為電池容量密度愈高,充電時會膨脹,而膨脹次數一多,就會減少電池壽命。」
長興目前已經在非日系的鋰電池業者驗證階段。但最難的是使用者回饋,毛惠寬從台灣成立的電動車聯盟看到機會,能複製當年長興跟友達合作成立達興材料的模式。
當時雙方針對面板產業研發特殊材料,一個提供使用數據,一個不斷研發修改,最後才能成功。
雖然達興最後脫離長興集團,成為一家獨立的上市公司,但就投資者而言,「從無到有創造一家市值近百億元的公司,這個結果是成功的,」毛惠寬說。
除了德國車廠,輸出日本,也能證明台灣白牌造車王國的實力。
當充電需求快速成長,台灣智慧電表最大供應商優必闊(Ubiik),看到了電網平衡的需求正要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