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橡塑膠展在台說明會 產業趨勢大曝光

2025/05/14 | By 經濟日報

K 2025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橡塑膠展產業趨勢說明會合影。 吳榮邦∕攝影
K 2025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橡塑膠展產業趨勢說明會合影。 吳榮邦∕攝影

開國公司執行長戴守鴻Alexander Keim致詞歡迎遠道而來的貴賓、公協會、媒體及協力廠商參加K展說明會,並感謝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橡塑膠專委會會長謝樹林蒞臨致詞,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顧問邱政文博士主講「橡塑膠產業未來的前瞻性觀點與創新解決方案-循環經濟、氣候保護和數位化」,以及德國杜塞道夫國際商展公司營運長Mr.Marius Berlemann及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橡塑膠機械公會主席暨德國K 2025展商委員會主席Mr.Ulrich Reifenhäuser來台介紹全球最新產業趨勢及K 2025展會規劃與前景,讓參加說明會的產官學代表確實掌握全球橡塑膠市場脈動。

開國有限公司執行長戴守鴻致詞。 孫震宇∕攝影
開國有限公司執行長戴守鴻致詞。 孫震宇∕攝影

戴守鴻致詞表示,特別肯定台灣在全球橡塑膠領域占有非常重要角色,並提及他父親、開國公司董事長戴開國曾告訴他,從早期1980年開國公司帶第一家台商參加K展,其攤位面積僅20平方公尺,卻售出高達20台機器,到2025年參展廠商已將近140家。戴守鴻強調,K展是全球橡塑膠產業不可缺少的展示平台,2025年共有來自61個國家,3,000多家廠商參展。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橡塑膠專委會會長謝樹林致詞。 孫震宇∕攝影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橡塑膠專委會會長謝樹林致詞。 孫震宇∕攝影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橡塑膠專委會會長謝樹林表示,三年一度的K展一直是全球橡塑膠產業創新與市場動態的重要指標。他指出,K 2025核心主題為「塑造未來」,聚焦循環經濟、數位轉型與以人為本三大關鍵議題;並強調數位化、智慧製造及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廠商應致力於推動橡塑膠廢棄物再利用的潮流趨勢,以及提升I/OAT等數位技術應用。他同時指出,環保也是台灣橡塑膠業者轉型的契機,而參觀K展則是了解產業趨勢難得的機會。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顧問邱政文博士進行專題演講。 吳榮邦∕攝影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顧問邱政文博士進行專題演講。 吳榮邦∕攝影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技術顧問邱政文博士表示,業界對循環經濟的意義可能還有點模糊,其實循環經濟的重點在經濟。K 2025三大主題為「循環經濟、數位轉型與以人為本」主要精髓在於效率與品質的提升、廢料回收再利用及新材料研發、零排放議題,以及AI的運用及智慧製造等,這些議題在K展都可以看到。他還指出,三R(Reduce、Reuse、Recycle)在台已提出多年,目前設計師還提出Rethink與Redesign。他也認同,循環經濟對產業創新有很大的貢獻,減塑及減廢可以增加塑膠經濟的動能,強化循環經濟概念,讓廢料可周而復始的運用,Upcycle可使橡塑膠產業升級再造。他也說明目前美元貶值,業者可考慮多購買設備,並強調先有數位化才有工業4.0,未來AI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德國杜塞道夫商展公司營運長Mr.Marius Berlemann簡報K 2025。 吳榮邦∕攝影
德國杜塞道夫商展公司營運長Mr.Marius Berlemann簡報K 2025。 吳榮邦∕攝影

德國杜塞道夫國際商展公司營運長Mr.Marius Berlemann一上台就說,K展的成功就像戴守鴻所說的台灣成功經驗,他認為K展是一座燈塔,是具有光明面的閃耀之星,也是超值的展覽,台灣有逾3,000位參觀者,占亞洲的20%。他指出,參觀K展不僅可了解產業趨勢,還有探索產業深入的價值,3成的參觀者都是來看最新趨勢。K 2025展覽面積有50個足球場大,攤位在2024年5月就已銷售一空,台灣參展商超過120多家。他說明,全球橡塑膠大廠沒有不參加K展的,因為它展示最高品質及最創新的機械設備。他說明,K 2025分三大展區「原物料、輔料及零配件」、「橡塑膠半成品」及「模具、機器與設備」,還有6個特色展區,例如新創企業區、傑出女性專區分享、青年才俊專區等,參觀K展可以學到很多的新趨勢!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塑橡膠機械公會主席暨德國K 2025展商委員會主席Mr. Ulrich Reifenhäuser分享說明產業趨勢。 吳榮邦∕攝影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塑橡膠機械公會主席暨德國K 2025展商委員會主席Mr. Ulrich Reifenhäuser分享說明產業趨勢。 吳榮邦∕攝影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橡塑膠機械公會主席暨德國K 2025展商委員會主席Mr.Ulrich Reifenhäuser分享全球有98%塑料的回收率,生物基塑膠也占有一定份量的重要性。他分享企業要大轉變,就要有物美價廉的產品,回收再製產品要有政治力量的推動,有科技與智能才會有更好得解決方案。循環經濟成本還是很高,需擁抱數位化、重新設計及找到分類機制,例如條碼等,才能方便化學及物理廢料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