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AI 助陣 深度節能加速度

2025/05/19 | By 經濟日報

在全球綠色轉型競賽中,「節能」已不僅是技術層面,更是驅動綠色經濟的關鍵引擎。為呼應此趨勢,工研院「ITRI NET ZERO DAY」論壇首場座談「帶動綠色新經濟-深度節能與數位科技應用」,邀請家樂福永續長蘇小真、中鋼技術助理副總經理陳宗榮、怡邦精密董事長邱振芳及中華電信資通技術整合處處長呂光欽分享實務經驗,剖析透過數位科技突破節能瓶頸,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時,實現低碳轉型與永續經營。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若全球要如期達成《巴黎協定》目標,須將能源效率年增幅度提升至4%。而2024年全球成長幅度僅1%。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將能源效率提升與再生能源擴張列為關鍵行動。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指出,全球正面臨能源轉型壓力,如何在確保經濟競爭力,又能達成碳中和目標,是企業與政府要面對的課題。

胡竹生強調,「深度節能」不只是節約用電,而是涵蓋設備、流程與營運模式的全面改造工程。數位科技是推動轉型的關鍵,從工業製造、建築管理到運輸系統,透過聯網(IoT)、人工智慧(AI)、數位孿生與邊緣運算等技術,均可提升能源效率。

台灣也將「節能」視為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一。賴總統曾指出,「最好的能源,就是節能」。行政院已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行動計畫,投入353億元推動深度節能,預估至2027年可節電206億度。台灣可憑藉資通訊領域的技術優勢推動本地產業升級、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綠色供應鏈。

零售業是面對消費市場的第一線,節能挑戰尤為複雜與迫切。蘇小真指出,零售業環境複雜,能源使用不穩定,需要透過數據分析找出耗能熱點。2019年起家樂福與工研院合作,在全台64家中小型超市導入能源監控與能源管理系統(EMS),以東湖店為例,藉由系統分析優化空調用電,達成全年用電降低7.7%。

蘇小真強調,數位節能不僅仰賴技術,更需要轉變營運思維,從經驗判斷邁向數據決策。她也指出,「數位節能設計師」是一個具潛力的發展方向,期望透過此次論壇引發更多討論與關注,讓各界思考如何在建築規劃初期即導入節能邏輯,結合社區設計,朝建築與人之間永續共存的目標邁進。

陳宗榮指出,中鋼2021年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規劃短中長期節能策略,並以AI提升製程能源效率。例如,「熱軋工場加熱爐數位智慧溫控系統」就結合感測器與AI模型應用於16座加熱爐,每年減碳3.1萬噸,節省燃料成本達1.54億元。中鋼也結合自研AI與電力數據,建立用電預測模組與鍋爐負載最佳化機制,近期更建構AIoT平台與微電網,強化電力韌性與能源調度效率,並協助下游客戶推動碳盤查與節能診斷。

熱處理加工是製造業耗能最高的工序之一。邱振芳表示,怡邦透過AI智慧排程系統即時掌握來料資訊,依據熱處理溫度需求分類排程,大幅提升製程連續性並減少熱能流失;同時設置餘熱回收系統,可將回收餘熱供應設備其他需要熱能之處,強化能源再利用。他也呼籲政府協助建構「AI節能顧問平台」,提供模組化工具與技術支援,協助中小企業縮短轉型摸索期,加速智慧節能落地。

呂光欽指出,中華電信每期需處理近6萬張電費帳單,過去節能聚焦建築用電,但數據分析後發現固網與機房耗能占比高達八成。因此整合全台用電數據,建立能源輪廓,設置能源監控中心與異常預警機制,將用電KPI與績效進行排名,提升各單位節電意識。此外,機房導入自然通風冷卻設計及智慧節能技術,將PUE值由2.0降至1.6,更以1.2為目標,朝向全球高效率等級邁進。

面對轉型壓力,企業不能單打獨鬥。數位科技正重塑用電管理思維與營運模式,成為企業降低碳排、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工具。展望未來,若能加速跨界合作、導入智慧治理,結合政策與技術支援,台灣可望打造具國際輸出潛力的數位節能生態圈,進一步擴大在全球淨零轉型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