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鋼鐵業共聚 迎戰碳邊境限制不要「碳憂鬱 」
2025/07/03 | By 經濟日報2025第3屆台灣鋼鐵產業鏈如何迎戰碳邊境限制國際研討會今天在高雄登場,專家指出,降低碳成本、創造鋼材的「綠色價值」是重中之重,鋼廠絕不能忽視。
這場以鋼鐵金屬產業為對象的國際研討會今年邁入第3屆,論壇主題除以歐盟CBAM為討論主軸,也關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國外鋼材銷美的碳防堵新的政策;美國版碳關稅啟動,鋼鐵業如何在碳與關稅的糾結中找到出路等課題。
高市府經發局副局長陳怡良指出,今年鋼鐵業面臨關稅、匯率等變化,不過危機就是轉機,市府會協助產業轉型。
針對鋼材未來的綠色發展,禾豐碳中和總監薛新祐說,以歐盟CBAM或中國、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作法來看,ETS(碳排總量管制)是碳中和的必要路程,而淨零碳排則是終點,所以在達成淨零碳排前,如何在產業鏈中的碳中和,讓產品碳排為零或最低,才能爭取訂單。
舜倡發公司董事長特助朱俊德表示,近期歐洲市場關注關稅問題,對碳議題著墨不多,但「碳稅是一種義務」,減少碳排是企業對環境保護與永續的付出,在歐洲如此,進口國也應如此,未來成本導向的減碳,更具實質效益。
就市場對綠色鋼材的需求,中鋼技術副總劉宏義說,受到外在壓力驅動,中鋼致力於低碳排製程,同時開發精緻鋼品,提高符合產業鏈的低碳鋼材,目前透過中龍等集團電爐,可生產RC12、RC20、RC30、RC60,並已取得UL2809認證,可供客戶用於生產低碳排放的終端產品。
華新麗華不鏽鋼事業群總經理陳忠勳指出,美國鋼鐵製造商協會電弧爐相較於高爐加轉爐,溫室氣體排放量能減少了75%。華新以電爐煉鋼,使用大量回收廢鋼,大幅推動節能減碳及循環經濟創造綠色商機。
與會講者認為,減碳之路要「大手拉小手」,打造綠色供應鏈,「大家不要分享碳憂鬱」,而是一起創造「碳商機」。
怡和綠電超商協理陳又銘表示,邁向「綠色鋼鐵」的實踐藍圖有三步驟,一是內部能源效率再進化;其次是買對綠電;第三是布局前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