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助百家金屬機電業者數位綠色轉型 展現豐碩成果
2025/07/04 | By 經濟日報台灣金屬機電產業正走上關鍵的轉型之路!面對國際市場與淨零碳排的全球趨勢,工研院長期投入關鍵技術研發與系統整合服務,致力引領金屬機電產業由製造端邁向數位化、智慧化與低碳永續的新境界。
工研院在今(114)年針對金屬機電產業的16條供應鏈,推動導入共通資料交換標準與能源監控工具,成功促成百家以上的企業,從單打獨鬥走向上下游共聯共創的供應鏈整合模式。整體來說,也就是從一家工廠、一條產線的優化,擴展至整體聚落的連動,打造出高效率、高韌性、低碳永續的新運作模式。
工研院擔綱背後推手 全程陪伴企業
由於數位轉型與淨零碳排成為全球製造的新常態,對出口導向、聚落分工密集的台灣金屬機電業而言,轉型並非是選項,而是生存的必經之路。
而工研院正是這場轉型的關鍵推手,透過整合技術、人才與資源,提供一站式轉型輔導服務,亦即從精實管理、流程優化,再到系統建置與能源管理,全程陪伴企業量身打造最適轉型路徑。
從紙上排程到智慧決策 8家企業見證成果
發表會現場也邀請8家標竿企業,分享從「紙上排程」推進到「數據驅動」,從「人工估算」發展到「智慧監控」的真實經歷。
其中的士中工業,過去需要電話聯繫、人工排程,如今與23家上下游夥伴攜手建構資訊平台後,即能透過數位模組,一眼掌握製程數據。「以前每次交期延誤,我們都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卡住,現在有了系統,3小時的確認流程變成2小時內搞定,縮短了33%的異常處理和分析時間。」士中工業黃條順副總經理表示,因為公司團隊有共識、有節奏地進行轉型,終能更放心地接下更多訂單,整個供應鏈的交期也提升了15%。
新模螺絲則是展現供應鏈整合的威力,與10家協力廠商協作改善製程,不僅提升產能效率15%,更讓庫存周轉率提升25%。在導入製程監控後,生產前置時間從8小時縮短至2小時,製造週期縮短20%。新模螺絲郭俊廷特助回應指出,公司在過去都怕接急單,擔心應付不來,現在從原料進場到產品出貨,都可以看數據做管理,這不僅能提升效率,更是整個團隊的信心也回來了。
震南鐵線展現「以大帶小」的實力,協助6家夥伴導入資訊串接與標準化格式,並建立異常監控機制,分析時間從4小時縮短為1小時,縮短了75%的分析時間。震南鐵線何秋華協理表示,「以往公司都靠經驗排程,但供應鏈不是一個人的戰爭。現在,大家共用一套系統,不只讓資訊揭露透明,也能互相照應。那種『我幫你,你成長,我也更穩』的感覺,是我們以前沒想過的。」
脊梁角色任重道遠 盼每一條產線、每一位夥伴均升級
本次的成果不只是數字與技術的展現,更代表金屬產業聚落邁向嶄新的階段,並且透過全面推動資訊整合、系統導入與能源監控,轉型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真實發生在每一條產線、每一項選擇中。未來,工研院將持續扮演技術整合者與產業陪跑者的角色,深化與企業、政府、公協會的合作,共同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與永續價值的金屬機電新典範。而且金屬產業不再是傳統製造的象徵,而將成為支撐台灣智慧製造與綠色經濟的鋼鐵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