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疊加 工具機淪為慘業 中高階產品恐被取代
2025/08/12 | By 經濟日報對等關稅疊加計算,工具機成「慘」業,行政院昨(11)日公布產業衝擊評估,工具機輸美關稅,比日、韓、德等競爭國高出9個百分點,未來中高階工具機可能被日、德取代,是衝擊最大產業,政院將協助開拓非美市場,並輔導轉型升級。
行政院昨日由副院長鄭麗君率領秘書長龔明鑫、政委楊珍妮等人召開記者會,說明台美談判及對等關稅對產業衝擊情形。
龔明鑫分別分析工具機、手工具、水五金、重電、塑膠製品等傳統產業受對等關稅衝擊情形。工具機方面,根據政院資料,台灣疊加後的輸美關稅為24%,相較於主要競爭國日本、南韓、德國的15%,高出9個百分點,壓力較大,包含大型龍門機、車銑複合機、精密零件等,可能被日、德取代。
龔明鑫說,未來將協助業者開拓非美市場以降低風險,例如印度、東南亞、歐洲,同時要輔導業者雙軸轉型,並提供貸款補助、汰舊換新補助等,加碼擴大內需。
至於手工具、水五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越南和中國大陸,這部分台越關稅一致,中國大陸關稅則是原稅率加55%,近期大陸對美相關出口已出現衰退,等於大陸讓出許多市場,台廠可以爭取,龔明鑫強調,這代表關稅競爭未必完全是防守,也可以積極進取。
重電產業方面,龔明鑫表示,主要競爭對手為中國大陸與歐盟,雖短期內因產品需認證、替代性低,出口仍有支撐力,但面對歐盟時,對方技術成熟且關稅更低,競爭壓力較大;相對下,面對大陸時,台灣技術具優勢,短期壓力較小,政府鼓勵業者朝綠電、風電等利基產品發展,以提升競爭力。
至於塑膠製品,主要競爭國為中國大陸、墨西哥,台灣輸美關稅都較兩國低,影響較有限。
行政院強調,為減緩關稅對產業衝擊,已規劃產業支持方案,並已於7日起受理申請。
媒體關注下半年景氣,龔明鑫表示,美國尚在進行232調查,情況較為複雜,不過預期在AI需求的趨勢下,ICT產品出口短期內仍會維持成長,整體第3季出口表現,他仍偏向樂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