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新機器人明年量產 規模史上最大 盟立、亞光、和大等受惠
2025/11/10 | By 經濟日報特斯拉在官方社群「TeslaAI」宣布,旗下最新第三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試生產線已於美國加州弗里蒙特工廠開始啟動,預計明年大規模量產。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直言,「此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產品」,屆時生產成本有望控制在2萬美元(約新台幣60萬元)以內。
隨著特斯拉啟動史上最大規模人形機器人量產,法人看好,盟立、亞光、和大等機器人供應鏈有望受惠。
據悉,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機器人量產計畫原先受到美國關稅及稀土缺料等因素而卡關,如今再度重啟量產計畫,且進度加速。特斯拉內部規劃,未來十年內將銷售超過100萬台機器人。

業界人士表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發展快速,呈現「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並行」的現況,市場競爭焦點也從「拚Demo」轉向「拚交付」,特斯拉因具備成本控制能力、開發者生態優勢及場景快速迭代能力,目前在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
根據美系外資報告,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衝上5兆美元,而中國大陸人形機器人市場會在四年內翻倍成長;中國信通院估計,2045年後,大陸的人形機器人將超過1億台,市場規模達人民幣10兆元。
目前特斯拉在弗里蒙特工廠的第三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試生產線產能約5,000台,明年初步規畫將擴大至每年50萬台,年增幅度高達五倍,並在不久後達到每年人形機器人量產數達約數百萬台的規模。
特斯拉今年以來動作頻頻,不僅工廠生產效率加速,也在官網與社群上持續招兵買馬,衝刺機器人業務,加速打造人形機器人帝國。
供應鏈方面,盟立董事長孫弘先前透露,已啟動人形機器人應用布局,透過台灣及大陸的轉投資公司,針對機器人重要的關鍵零部件(如諧波減速機、關節模組、靈巧手、一體輪及移動式底盤關鍵模組等)進行產品開發及展開產業的策略合作,搶進人形機器人供應鏈。
鏡頭廠亞光也布局AI機器人市場,董事長賴以仁曾說,已與歐美三家客戶合作少量試產,應用於手部感測與視覺辨識,預期兩至三年後有機會進入量產期,推估「一台人形機器人至少需七至八顆鏡頭,而感知與觸覺都是必備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