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全球疫後復甦 籠罩三大陰霾

2022/02/08 | By 經濟日報

去年全球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的勢頭,比許多經濟學者的預測更佳,但未來一年卻可能相當難走。預測專家指出,經濟究竟將如何進展,端視疫情的毒力,通膨能否下降,以及傷害在各國及各產業之間如何擴散而定。專家也警告,各國政府與央行在因應上述情況時,貨幣與財政政策皆可能出錯。

高盛資深全球經濟學者史杜文指出,「全球經濟不平均復甦的輕易日子已經結束」。

滙豐銀行首席經濟學者亨利表示,結果不大可能會是「不太冷、不太熱」的佳境。

大部分經濟學者同意,大部分國家呈現強勁復甦與通膨升高的狀況,將使供給與需求更難達到平衡。

經濟停滯可能性大

凱投集團資深全球經濟學者亞當表示,雖然整體通膨率必然會下降,但由於勞動市場吃緊,尤其是美國,加上大部分國家「產品短缺及運輸成本提高」可能對物價造成持久性的潛在壓力。

野村控股經濟學者相信央行將能使通膨得到控制,但須付出代價。他們警告,「到2022年底時,將看到截然不同的環境,經濟停滯的可能性大於停滯膨脹」。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成長率將由2021年的5.6%,降低到4.5%;通膨率將由3.5%上升到4.2%,惟通膨頂峰將出現在年初數月內。

經濟學者們普遍同意,經濟展望最關鍵的不確定性,源自於去年12個月的演變。去年復甦之所以優於預估,在於消費者的支出型態從服務轉向產品,以及購買意願超過企業的供給能力,因而拉高物價。

展望2022年的情勢,端視三種相互關聯的動能:

病毒威脅經濟活動

疫情的嚴重程度,會影響民眾及企業的支出意願,以及政府對人員移動的管制;目前整個歐洲都已加強管制。

富國集團首席經濟學者布瑞森指出,「全球經濟將繼續隨著疫情起伏而拉鋸」。雖然家庭、企業及國家已經更能適應疫情變動,但最新一波Omicron新變異病毒株來勢洶洶,證明疫情仍能削弱消費者與企業信心及經濟活動。

牛津經濟學公司資深經濟學者瓦西傑夫強調,過去幾周來Omicron已經壓抑全球的消費者信心;不過由於信心水準仍高,且家庭財務堅實,因此並不預期全球經濟將受重創。真正嚴重的問題在於是否還會進一步的疫情降臨。

物價波動風險仍高

第二大不確定因素,來自全球供需失衡,使通膨升高。經濟學者預測今年整體通膨率將下降,部分是因為「高基期」效應,以及預料石油及能源價格不會更進一步上漲。

問題在於通膨壓力趨緩的程度,是否足以使各國央行不致採取激烈行動來壓低通膨,以免阻礙經濟復甦。凱投集團專家麥克亞當表示,今年供給短缺將會緩解,對通膨的影響也將減弱。但風險在於美國勞動市場過熱,以及Fed緊縮行動太過審慎,使通膨不致明顯下降。他指出,「我們懷疑Fed所暗示的緊縮程度,足以使核心消費者物價降到2%」。

產業復原能力不一

2022年全球經濟的第三大問題,源自於各個國家及產業的復原能力參差不一。

據高盛的研究指出,西班牙及泰國的復甦步調比原先的預期落後,而台灣、土耳其及中國大陸最為超前;之所以出現差距,主因需求形態轉變,使某些產業受創,某些產業得利。舉例而言,製造業的需求非常強勁,但依賴觀光旅遊的區域卻受到重傷。高盛經濟學者史杜文指出,受疫情影響,許多經濟體的服務類支出仍備受壓縮。

基於上述基本面的不確定性,因此貨幣與財政政策路線可能因為刺激措施過度,導致通膨進一步升高;或是經濟得到支持力道不足,使經濟陷入停滯膨脹。

滙豐經濟學者亨利強調,「情況距離正常還很遠」。

去年全球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的勢頭,比許多經濟學者的預測更佳,但未來一年卻可能相當難走。圖檔來源:聯合報系/歐新社
去年全球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的勢頭,比許多經濟學者的預測更佳,但未來一年卻可能相當難走。圖檔來源:聯合報系/歐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