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經濟 工研院帶頭衝
2025/05/19 | By 經濟日報面對全球能源轉型關鍵時刻,提升能源效率與潔淨技術研發成為各國重要發展策略,如歐盟將提升能源效率視為能源政策的第一基本準則,要求會員國針對建築、工業與運輸等領域之能源效率進行改善,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因應全球趨勢。
工研院今年4月舉辦第四屆「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暨特展,全台27個公協會響應協辦。其中五場次座談分別從帶動綠色新經濟–數位科技助攻深度節能、創新能效新工法-高效節能新解方、打造節能新戰略-加速落實節能行為與創造商機、開啟綠能新時代-低碳氫氨供應與應用契機、驅動綠色新未來-循環再生新商機等面向,匯集產官學研專家及中華電信、中鋼、台肥、研華、復盛、寶成、遠東新世紀等重量級企業,共同探討如何以數位科技打造完善能源效率解決方案,並接軌國際趨勢攜手產業建構氫氨產業鏈,藉此助力產業提升能源效率,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新戰略。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國際能源署(IEA)把能源效率視為是為邁向淨零的「首要能源」,能同步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與成本,帶來經濟、能源與環境的三贏效益。各國紛紛將提升能源效率視為重要政策發展目標,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必須透過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應用與低碳技術創新,掌握產業轉型契機。追求永續環境、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而提升能源效率,則是邁向這條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相信透過產官學研合作,台灣不僅能在全球減碳趨勢中占有一席之地,更能以科技實力,引領亞洲甚至全球綠色轉型。
此外,針對近來美國新的關稅措施挑戰,劉文雄指出,工研院將從三策略全力支持產業發展。第一,發揮關鍵技術開發者角色,發掘利基市場、鏈結技術移轉,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等;第二,在全球布局上,必須加速建立「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全方位策略,工研院將擔任橋梁,積極促成台灣企業與美國等國夥伴的合作,掌握國際市場契機。第三,面對高關稅所帶來的挑戰,現正是產業轉型關鍵期,應拋開傳統紅海競爭思維,積極尋求創新與「藍海」機會。
劉文雄舉例,工研院與光罩製造業者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技術「H型鋼構雷射銲接技術」,透過AI控制雷射能量,不僅突破傳統銲接瓶頸,將產能提升五倍、碳排放降低80%,更已通過國家CNS標準並導入量產,也榮獲2025愛迪生獎,充分展現技術力轉化為產業競爭力的最佳實例。
論壇聚焦五大核心主題,包括智慧科技驅動的深度節能、創新工法實踐、行為轉型與節能商業模式、氫氨低碳藍圖,以及循環再生的新綠金機遇。每一場討論,都是對未來綠色經濟布局的深思熟慮與前瞻行動。
工研院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面亦展出逾30項創新技術與服務,涵蓋氫氨、人工智慧(AI)及循環再生等應用,展現台灣產官研攜手合作下的創新成果。例如「沙崙氫應用示範驗證平台」整合氫氨產輸儲用的關鍵技術,目前已有20多家廠商導入使用,是台灣氫氨發展重要驗證基地;「地熱智慧產測系統」能精準掌握地熱井產能資訊,幫助開發商優化地熱發電效能,降低投入成本,目前已用於台東縣的金崙與延平地熱案場;「冷能需量反應管理系統」是透過AI演算法優化商場冷櫃的冷卻強度,已幫助家樂福、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節省一成電費。
在建材與物流領域方面,「AI低碳無機聚合混凝土」結合先進AI運算與材料技術,較傳統水泥大幅降低90%的碳排放;「循環包材與資源管理平台」則運用IoT追蹤管理與AI決策調度,並與多家大型電商及連鎖超商合作,成功降低超過15%的包材流通碳排放量;「瀝青刨除料轉化為高品質再生資源技術」能夠有效分離刨除料中瀝青與砂石,使廢料變為資源,適用於建設、道路工程,目前已用於聯岳砂石等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