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con
cens logo

鴻海劉揚偉喊出 Foxconn Inside!關鍵電芯布局瞄準3技術

2025/11/26 | By 經濟日報

鴻海科技日展出鋰金屬電池,取代石墨負極材料,除提高能量密度,電池厚度可以降2成,並提高電力。王郁倫/攝影
鴻海科技日展出鋰金屬電池,取代石墨負極材料,除提高能量密度,電池厚度可以降2成,並提高電力。王郁倫/攝影

鴻海電池布局隨電動車跟AI伺服器發展加速,2026年扮演關鍵位置。鴻海位於南台灣的和發超級電池工廠專注生產磷酸鋰鐵電池,將在明年產能規模達1.2GW/h,鴻海也於科技日展示其黑科技「鈉電池」、固態電池及「LMFP碳化矽負極電池」,以取代鋰,提供更安全與低成本、更薄的電池方案,實現Foxconn Inside願景。

鴻海電動車發展加速,其磷酸鋰鐵電池已經可以供應電動貨卡ET35電池,董事長劉揚偉更在科技日強調,鴻海的價值不只是在最終系統組裝,更包含其垂直整合能力,這種隱形能力是從零組件、軟體到硬體的完整化,鴻海深入掌握技術、關鍵零件、加工材料、製造,故未來鴻海的願景不只是組裝,更是Foxconn Inside。

劉揚偉表示,Foxconn Inside不只意味具備大規模製造能力,更有深入的技術能力,比方鴻海的精密加工技術,表面處理可以達精度0.8微米,金屬加工精度也是微米等級,另外鴻海也擁有10萬台CNC機台及超過1500條SMT產線,舉例來說,手機中60%零件來自鴻海,AI伺服器機櫃中,鴻海也能提供4~6成零件(不含GPU及CPU)。

鴻海鋰金屬電池,瞄準輕薄消費電子產品。王郁倫/攝影
鴻海鋰金屬電池,瞄準輕薄消費電子產品。王郁倫/攝影

鴻海第一座GW/h等級和發廠已經量產啟用,提供電動車及電巴所需電池,根據外媒訪廠指出,合發廠電池超級工廠為1.2GW/h,未來還會在海外建置一座10GW/h更大電池廠,以滿足電動車及AI資料中心儲能系統需求。

而鴻海科技日也發表智慧電池管理系統 (Smart BMS),讓用戶在電池性能受損前可以對話,比方電池會告知用戶快速駕駛或反覆煞車將造成電池過熱,損害電池健康,或者因電量過低,通知亟需快速充電,降低車主的金錢損失,而為垂直整合電池技術,除磷酸鋰鐵電池量產計畫,鴻海集團旗下的電池研發單位正在探索多種新型電池材料與技術,以突破現有鋰電池的限制。科技日展出鈉離子電池 (Sodium-ion Cell),就是位於頭份廠的新研發成果。

鴻海表示,磷酸鋰鐵電池因其安全性、耐用性和經濟性而備受青睞,此研究技術則是藉由鈉取代鋰,也可以不用銅箔,讓成本降低,並讓電池在低溫狀態有好的表現,排除鋰三元電池常見在下雪天出現的汽車故障事件。

不過鴻海的鈉離子電芯目前能量密度145W/kg為主,只適合儲能系統,內部目前正朝160~175Wh/kg能量密度發展,內部預估若要朝磷酸鋰鐵能量密度185Wh/kg邁進,才能符合汽車或無人機等大動力應用要求。

鴻海發表以碳化矽(SiC)取代石墨負極材料的高密度LMFP電池,電量可以提升2成。王郁倫/攝影
鴻海發表以碳化矽(SiC)取代石墨負極材料的高密度LMFP電池,電量可以提升2成。王郁倫/攝影

另外鴻海也正在研究用碳化矽(SiC)取代石墨這個負極材料,用於高密度LMFP電池中,公司表示,負極材料容量提高,電池內電芯片數可以增加,這可以讓電池能量密度再增加,使電池在相同體積大小,電池續航力增加20%,

鴻海也投入研發以鋰金屬取代原本很重的石墨負極材料,提高能量密度,並降低電池的重量,在相同容量下,電池厚度也可以減少20%以上,目前該技術尚未成熟達大規模量產能力,但若能突破,將使手機或平板電腦這類超薄3C產品能有更好電池續航力。

鴻海自主開發、專為電動商用車打造的ET35電池包,也在現場展出。這顆電池包已經正式搭載在電動商用車上。

鴻海也展出其固態電池芯技術,該技術由新竹團隊研發,包括新一代的車用半固態電芯以及模組,循環壽命達3000次。另外針對無人飛行器專用半固態電池軟包,重量能量密度>320Wh/kg。

即便中國與日韓電池芯競爭來勢洶洶,但從系統組裝到零件整合,鴻海勢必要在關鍵電池上完成關鍵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