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ENS
推薦
立即註冊
聯合晚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 工研院今天舉辦「低碳循環高功能新材料」論壇及產品展示會,展示低碳高功能材料及生質循環材料;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副所長陳哲陽表示,綠經濟已成為全球趨勢,美國、歐盟均以法規催生綠色材料需求,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聚焦在低碳及生質材料研發,開發出輕量化高制震碳纖機械手臂、電池安全保護材、生質包裝材料、生質高防水塗料,這些產品均是低碳環保高功能、高品質、高價值的環境友善材料,希望協...
經濟日報 記者黃晶琳、尹慧中、編譯林奕榮/綜合報導 鴻海轉投資夏普昨(3)日宣布,將在今年冬天開始銷售旗下第一款搭載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的智慧手機。業界解讀,夏普有能力量產銷售OLED新機,意味其OLED技術完全到位,未來將可協助鴻海搶蘋果iPhone面板大單。 過往iPhone面板都由三星顯示器、樂金顯示器、日本顯示器等韓國、日本企業掌握,若夏普OLED未來打進蘋果新機供應鏈,將是台資面板廠首次打進iP...
經濟日報 記者陳昱翔/台北報導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昨(2)日最新報告指出,中國大陸智慧手機龍頭華為預計10月16日發表四款Mate系列新機,規格與功能將相當創新,看好大立光、台積電、新鉅科等將受惠。 郭明錤過往多關注蘋果新產品動態,這次卻針對非蘋手機發布報告,是否看好非蘋手機後市,引起關注。 郭明錤報告指出,華為新旗艦機種搭載自家設計的麒麟980處理器、螢幕下指紋辨識(FOD)與三鏡頭等三大亮點,有望獲得消...
聯合報 記者戴瑞芬╱即時報導 市場研調機構 IC Insights 發布統計,2018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預計將增長51%,而台積電成為中國芯崛起的最大受益者。 IC insights調查,2018年全球純晶圓代工市場將增加42億美元,其中90%的增長是由中國市場承包。 在中國的晶圓代工將有兩位數的銷售增長。但預計增幅最大的純晶圓代工廠將會是台積電。 調查指出,台積電對中國大陸的銷售預計在2018年將會再增加...
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 因應美中貿易戰,台灣電子代工業調整生產據點策略。仁寶考慮啟動越南廠因應,預計第4季決定;緯創展開全球布局,該公司在美洲、亞洲與歐洲都有生產據點,可以彈性調整生產。 仁寶總經理翁宗斌26日表示,一旦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第三波2,670億美元關稅,所有電子產品都將受到影響,仁寶就會啟動越南廠因應,最快四到六個月可以重啟組裝產線,相關評估將在第4季決定。 緯創總經理黃柏漙昨天表示,緯創全球...
經濟日報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 仁寶總經理翁宗斌26日表示,英特爾中央處理器(CPU)缺貨問題,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解決。緯創總經理黃柏漙則說,不用擔心英特爾處理器缺貨問題。 翁宗斌認為,儘管英特爾CPU缺貨問題短期難解,但他仍看好今年仁寶業績表現,至於明年,則要看第三波2,670億美元關稅是否實施。另外,蘋果新款Apple Watch反應超乎預期,仁寶近期成為新Apple Watch第二組裝廠,對此,翁宗斌表示,這個月...
經濟日報 記者宋健生╱即時報導 台中市政府今(26)日宣布,「2018台灣五金展」將於10月17日至19日在台中國際展覽館展出,共有420家廠商參展,可吸引3.2名國內外專才參觀、潛在訂單金額約255億元。 這項展會將同步舉辦買主採購洽談會、產業論壇、手工具新品發表會及工廠參訪行程,並透過「One-Stop Shopping」一站式採購模式,邀請各國買家到台中觀展,增進國際行銷產業經驗交流與開拓商機。 台中副市長張光...
經濟日報 記者尹慧中/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在美國強攻自動駕駛布局,威州新廠將作為「八大生活」的實驗場域。外電報導,鴻海有望在威州園區內啟用自動駕駛接駁員工,藉由當地工廠做為應用情境的一部分,並看好自動駕駛將是未來的運輸方式,2019年前後當地廠區開始營運之外,有望導入相關車用技術。 鴻海集團在美國當地發布的英文聲明提到,正在推進「威谷」科技園區的各個方面計畫,第一個園區建築預定將於2018年底完工。除了持續建設園區之外,也將...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經濟部25日公布8月工業生產指數112.96,年增1.33%,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112.95,年增1.85%,表現優於整體。隨著進入訂單旺季,經濟部預期9月製造業生產延續成長之勢。 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表示,隨著行動裝置新品上市、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物聯網、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拓展,加上中國大陸十一假期備貨需求,及國內石化廠檢修陸續結束,將挹注我製造業生產動能。預期今年第3...
經濟日報 翁永全 由台灣及馬來西合資成立的台灣電能發展公司(J&M),7月正式營運,執行長張家獻是催生台灣這家中外混血的太陽光電開發公司的主要推手;在他穿針引線下,在台、馬太陽能界的二大重量級大廠雲豹能源及Malaysian Solar Resources Sdn Bhd(MSR)這兩家,牽手成為J&M的兩大股東,傳為佳話。 J&M董事長丁重誠博士為馬來西亞拿督,看好台灣綠能產業前景,透過投資J&M正式跨足台灣太陽能產業,...
經濟日報 本報綜合報導 貿易戰延燒,台灣伺服器、網通及自行車等三大產業,加速啟動回台擴廠或前進東南亞設立生產基地計畫,考量購地蓋廠相對耗時,多傾向鎖定既有廠房擴產、購買現成廠房,或收購其他公司等方式因應,力拚年底前完成產能調配順利出貨,避開貿易戰衝擊。 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自行車徵收反銷稅,加上美國總統川普針對中國大陸製造自行車課徵10%~25%關稅影響,台灣自行車雙箭頭巨大、美利達,均規劃將歐美高階產品移回台灣生產。 ...
經濟日報 記者 黃晶琳 面對美中貿易戰延燒,在大陸設廠的台灣廠商分析,美方加10%關稅,「走不走(指將生產線撤離中國大陸)都很痛苦」,加25%關稅,則「非走不可」。 近年中國大陸人力等各項成本上漲,當年在中國大陸設生產基地的優勢正逐漸消失中,甚至部分地區的生產產本也正與台灣拉近距離。 中磊總經理王煒分析,10%關稅差不多就是把產能移出中國大陸的成本,「走或不走都很痛苦」。 但明年初開始,中國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商...